学习型团队

案例式学习的日常化

在那段时间,团队经常拿出各种实际的客户案例,进行讨论交流。

这又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类。

正式的,例如在和经理1对1的会谈中,针对客户反馈存在问题的案例,进行分析复盘。前面我已经分享过。

再比如,我们每周同事的例会上,会讨论面临的案例问题,以及分享自己的心得。

我记得有一次,有同事说,他最近复盘自己的案例,发现一点。就是跟客户沟通,一定要个人化,不能让客户感觉是大公司的机器。

因为客户如果感觉你是个人,相对就比较宽容友善。如果感觉你是个机器,那么就用对待机器的方式来对待你。

我们对机器有什么期望呢?高速精准耐磨啊,客户用这样的期望,那服务就不好做了。

然后他还分享了几个具体的经验。

至于非正式的,例如大家遇到问题,直接拿出来,跟周围的同事交流。

甚至我们吃饭的时候,也经常抛出案例,大家讨论分析。

那段时间,整个团队水平都提升非常快,各种经验思路层出不穷。

员工学习力与团队学习效果

这种案例式学习之所以效果显著,有一个重要的基本点,那就是团队员工整体的基本水平高。能讨论出智慧,激发出火花。很多时候同事分享的一点,本身就有价值,还能被其他人发挥出更多的内容。

因为同事水平高,有些时候甚至不用讨论,直接观摩,都能有挺大的收获。

同时,因为同事普遍聪明敏锐,学习能力强。这些讨论出来的东西,容易快速的被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产生改变,自我提升。而这种改变又会刺激团队下一步的学习。

这种「学习能力与团队案例式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我当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触。后来离开微软做培训,面对更大众的群体,才对这个问题,有越来越深刻的感受。

概括的是,我觉得有一个核心差异在于,对于高学习能力员工组成的团队,很多时候只要他们看到榜样,哪怕是自发的,也就可以藉由团队式学习快速提升彼此。反过来,低学习能力的团队,就很难,需要更多的系统化的工作,实现能力转移。

这就像,如果我们把一群学神级别的学生,聚到一起。让高水平的老师首先点出关键点,然后让这批学生自我学习。通常,不用特别的管理,甚至完全放手,学神之间就可以互相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了。

其实精英学校,很大程度就是干的这件事情。他们筛选出高水平的学生,把他们聚集起来,这个环境本身就变得非常有价值,群体大概率上就有了自我成长的能力。

同样的,有些精英型的公司,尤其是世界顶级的公司,他们也是干这样的事情。例如当年的微软,因为公司招聘聪明激情勤奋的人,这种筛选之后的群体,就变得容易共同学习。

这个「聚集精英」的环境,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吸引人的亮点。

然而,如果我们把一群学渣,聚到一起。同样让老师先上课,然后让这批学生自发学习互动。额,多数时候,恐怕效果会很糟糕。

例如讨论,这批人往往讨论质量很低。三个臭皮匠,是顶不上诸葛亮的,更比不上三个诸葛亮。

对这样的群体,你要达成高质量的团队学习,需要更多的努力。例如培养他们学习的习惯,强化组织管理引导,尤其在最开始的时候。

员工学习能力低的团队,要么一直有强力的组织引导,让他们学习;要么就是要强化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让他们即使自发,也能有高质量的共同成长。

从这一点,大多数公司很难成为「学习型组织」,因为他们员工的学习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提升员工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团队整体学习能力。

员工知识水平要求的明确化

当时我们的团队,大概有10来人。而我们负责支持中国区微软各种合作伙伴,领域覆盖微软的各种主流产品技术以及解决方案。

大多数人对微软的印象,是Windows和Office的公司。其实微软在企业软件上,有各种产品线,例如邮件服务器软件、协同办公服务器软件等。还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领域,例如信息安全技术等等。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以10来人的团队,那么多知识领域,不可能每个人样样精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当时有几个措施。

1)在知识领域,设立等级

每个知识领域,例如Windows、Office,设立4个知识级别:

  • Level 100
  • Level 200
  • Level 300
  • Level 400

100是最基本的了解,400是深入的掌握。

2)对知识领域按照普遍性重要性做划分

例如Windows和Office,这两个是最普遍的。邮件服务器软件这种,是相对普遍的。还有就是需求很少的一些。

3)设立对员工的普遍知识要求

对Windows和Office,要求Level 200(因为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很多普遍,而且Windows是微软其他软件的基础运行平台,因此全员要求掌握度比较高)。

对其他几个相对普遍的,要求团队员工都要到Level 100,能处理最基本的问题。

知识负责人制度

对于知识领域,划分负责人。

在微软称之为owner。例如Windows知识领域有Windows的知识负责人,Office有Office的知识负责人。

对于重要的领域,还有一个co-owner(协同负责人),这样两个人来负责相对普遍的知识需求。

对于负责人的知识要求,要高于对普通团队成员的要求。例如Windows,普通员工的要求是Level 200,那么负责人对知识的掌握度可能就要到Level 400。

负责人,需要对知识有更高的能力,也承担更大的责任,责任包括:

  • 在负责的知识领域,培训其他同事,处理其他同事在这个知识领域的咨询,帮助同事提升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
  • 如果在知识领域,问题超出了其他同事的知识水平,那么由知识负责人处理
  • 如果是需求比较少的知识领域,可能没有分配其他同事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那么经销商等提出的问题都应该直接由知识负责人处理

总之,在特定知识领域,有搞不定的问题,最终应该是知识负责人的责任所在。知识负责人,也就是团队在特定知识领域的专家、权威。

这样一来,从团队的角度,就实现了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覆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由于知识负责人,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对应的,在相关知识领域,也就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例如如果有知识领域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培训,那么应该是优先由知识负责人去参加。

这个做法,当时就给我很大的震撼。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知识这个无形的东西,也是可以被管理的。

而且想想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负责机制,管理这事也就没法落实。如果企业觉得知识非常重要,那么就需要切实有人负起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方式,还是文化驱动而非强行管理驱动的,员工有高能力高主动性,总体基于自愿和协商,强行摊派很难有作用。

而且,这种知识分级、知识能力培养、知识负责人分工,也是给了知识型员工,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