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微软

情人节的顿悟

2004年2月14日,我在上海图书馆里看一本书,叫做《如何移动富士山》。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微软公司的面试。

日子记得这么清楚,一方面是正好赶上情人节,另外也是那一天的顿悟。

那时候我已经辞职离开第一家公司五个月,目标是进入微软公司。

尽管互联网革命已经开始,那时微软依旧是第一外企,招聘严格。

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准备可能到来的面试。而关键性的突破,就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

书里面谈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 Bernieri,进行了一次实验。

他们对于两位面试官,进行了6周的招聘培训。然后,让他们对98人进行面试,每次面试时间为15-20分钟。

然后,对于每一次面试,他们剪辑出前15秒的片断。这些片断显示出求职者进入房间、与面试官握手、坐下的场景,没有其他内容。

另外一群志愿者,会根据这前15秒的面试剪辑,对于面试者进行打分。

这一群人根据前15秒剪辑打分的结果,和两位受训了6周的面试官,在15-20分钟的面试后的结果,在统计上,有强烈的正相关性。

换句话说,前15秒的感觉,通常就是最后的面试结果。后面的各种沟通,貌似对结果没什么大的影响。

感性决策原理

在前15秒钟,一个人很难说有什么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更多的是依赖于感性。

在加入微软后,有次我参加销售课程,课堂上学到一句话:「People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then looking for relational reasons」。翻译出来大致是「人们基于感性做出决策,然后为决策寻找理性原因」。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买买买,那么接下来就会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合理化这个决策。

第一印象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这个原因。人们一旦建立了第一印象,后续就倾向于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感觉。因此,逆转的难度增大了。

整体来说,人类的基本决策结构,是感性决策,理性参与。这样一来,无论是营销还是管理,如果想要有效的影响人,那么就需要强大的影响人的感性的能力。而这是很多人普遍缺乏的。

回到哈佛面试实验,基于这个实验,一个自然的结论就是「面试关键是要搞定第一印象」。然而对于这个结论,我的看法是既赞同又不赞同。

所不赞同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反应出大多数人,难以在沟通中有效改变对方的决策。毕竟面试是15-20分钟,如果一个人有影响能力,应该足够去逆转对方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有20分钟的交流时间,前15秒重不重要,取决于你有没有足够的影响能力,在后期逆转人的决策。

但另一个角度,我得到的一个超级重要的启发是,既然人类是基于感性决策的,那么尽快的影响他的感性认知,拿下关键分,会有更高的概率赢得面试。

目标设定:3分钟搞定面试

既然如此,到底什么是一个搞定面试的合理时间呢?15秒我觉得很难(虽然后来我发现了办法),但是3分钟,在当时我觉得是可以努力的。

这个3分钟的含义,是面试前3分钟,就给面试官强烈的感觉,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合适的候选人。后面可能面试还会继续,但大局已定,只要不出特别的乱子。

这就像足球赛,开场连进两球,基本上锁定胜局。

这个思路,跟大多数人的思路是相反的。人本能的反应是,「哎呀时间不够,如果再多给我一些时间就好了,我就可以说服对方了」,其实可能他们已经用了30分钟到一个小时。

反过来反而更接近真相,如果你只有三分钟还要搞定,这会逼迫你思考,真正本质的是什么?

那么,如果我要3分钟搞定面试,应该怎么做呢?

对过程的掌控

如果把目标设为三分钟搞定面试,第一个关键原则是,我们必须掌控面试的过程。掌控了过程才能掌控结果。

这就像足球赛,顶级的球队,不是因为能够持续化解对方二十次射门,而是他们掌握了控球权,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比赛。

而典型的面试过程,通常是面试官主导,面试官提一个问题,求职者回答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对这个习以为常,但这背后,其实是「跟随者思维」的反应。人们不自觉的,把主导权交给了对方。

问题是,如果主导权在面试官手里,你怎么能够确保,面试进程是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呢?控球权不在手里,忙于应付面试官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领导者特质的一个基础,是对规则的敏感和重视。如果你对面试就被对方掌握节奏习以为常,根本没去思考过,你的「规则意识」是有严重缺陷的。

重点不是化解各种面试官问题(射门),而是让控球权在你的手里,推动沟通,按照自己的节奏,影响对方的感觉和判断。

很多聪明人,成就有限。一个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他们被规则给框死了,在困难的规则下面各种优化。就像在经典物理学框架下研究近光速物体的运动,再努力也难以突破。

我的面试过程设计

这里一个问题出来了,凭什么对方会按照你的过程规则走呢?

几乎所有面试官,都会有自己的模式。通常一开始会让做自我介绍。

那么如果想要掌控过程,也需要首先契合对方的心理,然后引导到自己的战场上。

最后我的面试流程设计是这样的:

1) 面试官通常会让做自我介绍

2)我进行自我介绍,框架大致如下

我是谁谁谁,从大学就喜欢微软公司(举例)。同时,我也觉得我适合微软,因为我看过微软HR的一篇访谈,谈到微软人的三个素质:聪明、热情、勤奋。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举例说明这三个素质)。

3)最后留一个伏笔

5个月前,我离开了前一家公司,准备进入微软……(在这里停顿,安静下来)

那么最后这句话,作为面试官,或者其他人,听到之后,会本能的问什么呢?

通常最大的可能就是 => 那你这几个月都在干嘛

好了,这样基本上,对方就进入了我设定的话题范畴。这就像战争中,把对手引到自己的主场。

显然,主场作战,要比不知道在哪里的客场作战,胜面大很多。

树立规则的4重境界

树立规则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基本来讲,有四个境界:

1)默默付出
2)强加于人
3)心甘情愿
4)润物无声

在第一层境界里,一个人希望通过默默的付出,无条件的给予他人,从而建立关系,让他人选择自己。

在恋爱中,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老实人」,容易吃好人卡,「对不起,你是一个好人」。

在第二层境界中,一个人只顾自己,不大考虑他人的感受,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加于他人。很容易让人感受到骚扰、强迫,这种人很像「色狼」。

从领导力的角度,「好人」可能要比「色狼」更糟糕。因为好人是完全放弃了规则的掌控权,任由对方决定。而色狼尽管是把自己的规则强加于人,至少还是在设定规则。

看领导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场景,那就是两性关系中,女性对男性的选择。

由于文化和进化的原因,整体来说,女性择偶,往往有意无意定位自己为跟随者的角色,倾向于选择具有领导气质的男性。一种解释是,因为女性需要养育,而养育需要得到资源和安全保障。而在生产力越低下的年代,越只有群体领袖才能提供。这样长期进化,形成了女性择偶的倾向性。

有句话叫做「等玩的差不多了,就找个老实人嫁了」,在这种思想中,对于「老实」,显然是很低的评价。

关键是,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将自己设定为跟随者,而对关系的需求是寻求领导者,那么不能表现出掌控规则素质的人,就没办法满足基本的需求。

反之,很多女性,尤其是心理上不那么健全的,很容易被一些过度自我、品质上糟糕,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吸引。例如男性我行我素,不在意他人的想法,爆粗口。甚至可能一开始被骚扰很反感,但对方持续施加影响,最后可能还是会接受现状。

这就像诸多企业中,老板挺简单粗暴,自以为是,但还是至少能够让员工做到部分服从。无论多么自以为是的人,有自己的规则并且用自己的规则影响他人,这是领导者基本职能,尽管很难说这些人有多高的领导力。

「好人」完全没法让人服从,而「色狼」至少能做到部分的让人服从。

在第三层境界里,则是让人心甘情愿甚至主动的接受。

而在第四层境界里,则是完全让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直接改写了对方大脑中的规则。这种是从潜意识层面加以影响,不动声色难以察觉。

回到面试设计的案例,「5个月前,我离开了前一家公司,准备进入微软……」,这个伏笔,其实是利用人类心理的两个特征:

1)对缺失信息的好奇心,「那接下来你干嘛了?」
2)对安静的不适应(如果两个人对话突然安静下来,那么会本能的填补空白)

自然的引导对方问出了下一个问题。

这是完全在潜意识层面的引导,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过程运作规则」已经被改变了。例如本来可能是问一系列的问题,现在已经变成过程被对方主导。而看上去,貌似还是面试官在问问题在掌控节奏。

过程规则与结果规则

在2.14日那天,基于「要在3分钟内搞定面试」这个顿悟,我把应对面试的流程,重新在头脑中进行了反复演练。最终,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觉得只要有面试机会,就可以搞定。

没过两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在2.20日,面试来到了。

走进了梦想的公司,通过了前面的几轮面试,进入了直属经理轮。

事情按照预定的设计发展,不到5分钟,经理蹭的一下站起来,跟我说「你跟我到外面等一下」,我知道最关键的一轮通过了。

回顾前面的面试设计,其实包含了对两种规则的影响:过程规则与结果规则。

过程规则已经谈过了,所谓结果规则,在这个面试场景中,「候选人的标准」就是一个结果规则,它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从这个角度,「因为我看过微软HR的一篇访谈,谈到微软人的三个素质:聪明、热情、勤奋」是在影响对方的结果规则。如果面试官接受了这个设定,而三点又本身是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事情就容易了。

既能把控过程规则,又能把控结果规则,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对人的影响力,这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另外,规则这件事情,只有最终能够落实到人的头脑中,以及行为中,才是真正有效的。

例如哪怕是国家法律,如果民众没有遵守的意识,那依然是一纸空文。

低情商领导常见的表现,就是迷信条文制度。例如觉得出个规章制度,那么大家就应该遵守了。

真正的树立规则,是要像软件一样,安装到人的头脑之中,从而改变人的运作。因此树立规则的战斗,核心的战场是人的心理,是攻心之战。

你为什么来微软

在2.14那天,对于「攻心规则」的顿悟,最终帮我拿到了微软的录取通知。十天后,2.24日,我开始了在微软的第一天工作。

回顾那10天的经历,现在依然感觉如同梦幻。在2.14的早上,我还没有拿到面试的通知(尽管投了简历),对于面试也没多少信心(尽管已经准备了几个月)。

而就在十天里,所有缺失的部分都出现了,出现了完整的拼图。

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大老板问我:「你为什么来微软?」

我和他讲了两个原因。

第一,微软是我大学以来,一直梦想的公司。Bill Gates,是我的人生偶像。

第二,我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觉得公司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也看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做法。所以我想到这个行业最顶尖的公司来看看,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在微软的经历最终证明,我的收获甚至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象。尽管非常不一样。

例如,我从来没想到,情商,把握和影响人的能力,其实同样是可以学习和提升的。在微软,我居然实现了从低情商到高情商的转变。这是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事情。

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