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激情

两封欢迎邮件

在微软工作第一天,有两封欢迎邮件,让我记忆犹新。

一封是来自我的经理的,大意是「在微软的工作经验不仅仅会影响你的职业生涯,更会让你受益终生」。

一封是来自另外一位同事,说I can ensure that our team is the best team in which you will not only enjoy the technical excellence, but also enjoy the warmest life discussion「我敢说,我们团队会是最好的团队。在这里你不仅仅享受技术的卓越,而且也会享受最温暖的生活讨论氛围」。

这两者,我后来都深有体会,而且直接影响了我的职业和人生选择。我觉得前面这两句话加起来,就应该是一个理想中的企业、理想中的教育组织,应该具备的特征。

微软的经历直接刷新了我的标杆,让我决定做这样的教育:让人们有高度的成长、专业的交流、团队的温暖。

走廊上的实习生

我刚到微软的前两周。经常在走廊上看到两个实习生,欢快的跑来跑去,一脸的开心和热情。

在第一家公司,我只有在中午大家集体打游戏的时候,才感觉到有类似的气氛。

当时我就挺感概,觉得微软真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连实习生都充满了工作的热情,感觉自己是来对地方了。

后来我了解到,这两个实习生,是JS带的,在做一个叫做「解决方案实验室」(Solution Lab)的东西,这个Lab的目的,是向微软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做一些演示,作为交流平台。

有次,JS给大家介绍这个Lab,我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项目。

他说,第一是觉得业务需要,第二是觉得很有趣。把一些不同的东西组合起来,搭建出新的东西。

我记得当时他还分享,这个Lab的构建用了哪些工具和资源。例如,展示了一下,如何使用Microsoft Publisher(微软的软件),快速的作出一个海报。

在2004年,这种用软件工具做高质量的海报的做法,还并不普及。我当时就觉得很震撼。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事情并不是老板说了,员工去执行。而是更多的员工自下而上,有一个想法,去做,然后去争取资源。

我在第一家公司,感觉就是大小事情,往往是老板布置了,员工就去做。员工个体的角度,缺乏主动的精神;而从公司的角度,缺乏那种激励员工主动性的氛围。

在微软,我所感受的恰恰相反。

还有一点在于,JS在分享的时候,能感觉到,他是对做事本身有热情,不仅仅为了完成任务。他很享受那种过程,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把事情创造起来。

互联网的新事物

那时候部门有鼓励员工相互分享学习的氛围,就是员工有什么对他人有帮助的,来做讲座分享给其他人。

流程就是,有同事直接发会议邀请出来,说要做什么什么分享啦,有兴趣的接收邀请,直接去就行了。

而且这种分享活动,未必是紧密的联系到业务。例如有次,JS做分享,主题是「互联网的新事物:Blog、Wiki」。

当时JS就跟我们说,「啊,最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啊,跟大家分享一下」,挺开心的表情。

然后跟我们讲Blog是什么东西,这个有什么影响。而且现场,登录到他自己的Blog,显示了如何发表文章。

还跟我们讲说,我建议大家开始写Blog,这会是新的交流方式。

他那个分享的状态,明显是他觉得这些事情很有趣,感觉这个人充满了好奇心、探索欲。这种状态,是有感染力的。

第一家公司,几乎完全就是死气沉沉的好么。

这些内容,以及那种员工相互分享的氛围,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公司也鼓励员工来分享。例如想要做个讲座,那就直接在线约定会议室,发封会议通知给部门的同事,大家愿意参加就参加,也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批准。我以前的头脑觉得,这些应该都是听正式要经过管理流程的事情,从没想过「你想做就做了」。

睡一觉,然后等答案

有次,老板跟我们几个新员工说,我邀请了JL(一位同事),来跟大家分享在微软高效工作的经验。

JL当时谈了一点,我一直印象深刻。

他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很可能已经有其他人已经做过了。解决方案就在别人的脑袋里,或者系统中的什么地方。因此,你知道哪里有解决方案,能把这些挖出来,很多时候要比自己从头做,高效很多。

公司内部知识库(KB),是一个首先应该查询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资源。

例如,公司不同的产品、技术等,有各种邮件讨论组。可能你知道正确的讨论组,晚上发个邮件,把问题描述清楚,回去睡一觉,第二天就能收到解决思路或者方案了。

如果不了解资源,以及不会运用资源。那么可能吭哧吭哧干半天,觉都睡不好,工作质量还差。」

然后他分享了一个他自己整理的资源列表,例如常见的邮件讨论组、一些技术专家、内部网站等。

他先讲思路,再给资源,这样既有高度,又能落地。这种高效实用的风格,让我感觉挺好。

而且回来,我就按照他的思路去做,觉得收获很大。真的是,很多时候你回去睡一觉,第二天早上解决方案就在邮件里等你了。

当然,前提是要能够清晰的把问题描述清楚,这也是种能力。

而那个资源列表,我在微软期间,也在持续扩大。甚至最后,我还开始给其他同事分享,如何高效工作。

我都不怕,你怕啥

有次会议,我同事(那时候还是实习生)跟另外一个新同事说,有个求职者的技术方向,正好是新同事擅长的。让新同事去面试一下他的技术能力。

新同事就忐忑的说:「我刚来不大好吧」。然后实习生就回他说:「我一个小小的intern都不怕,你怕啥」,然后就推着他去了。

那种神态、语气里面的主动精神,给我印象很深。感觉到的氛围就是,公司鼓励员工主动的做事情,而员工也挺有主动性。相比之下在以前的公司,普遍状态就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主动请缨

当时部门里有各种项目,员工可以选择负责一些产品、技术或者项目方向,承担起出了基本工作之外的责任(称为take ownership),被那种主动精神感染,我我就发邮件给老板申请一个特定领域的ownership。

然后老板给了我回复,内容大致如下:

John

刚刚来到公司第一个月,你就主动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谢谢你的敬业。

我刚刚和AAA(我的mentor)聊过,他说你学习的非常快,不仅仅是掌握了规划的内容,而且还将blablabla也同时学习了。这是我们团队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速度,你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但是,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所以我觉得你现在的重点是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你并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软竞争产品上的经验,正好能够帮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BBB正在做一个培训项目,负责提升大家的业务知识。你可以和他联系,看是否能给大家做一个讲座,来分享这一块。

CCC和DDD在演讲与培训方面是专家,如果你想要提升分享效果可以请教他们。

谢谢你的主动意识,期待你的分享。

正面激励

这封邮件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让我们一段一段先来看一下。

刚刚来到公司第一个月,你就主动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谢谢你的敬业。

肯定员工的责任感,正面激励。

我刚刚和AAA(我的mentor)聊过,他说你学习的非常快,不仅仅是掌握了规划的内容,而且还将blablabla也同时学习了。这是我们团队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速度,你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肯定员工的学习速度和热情,同时让我感觉到,老板是在关注我的(跟mentor)交流过。

但是,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所以我觉得你现在的重点是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员工的需求出发,一方面容易让人感到被重视,同时其实又是在”引导规则”,把注意力从我一开始的申请转向基本工作的层面。

同时,你并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软竞争产品上的经验,正好能够帮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BBB正在做一个培训项目,负责提升大家的业务知识。你可以和他联系,看是否能给大家做一个讲座,来分享这一块。

尽管老板希望我把精力放在基本工作上,但同时针对我想做额外的贡献的动机,提供了替代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或者部分满足这个原始需求。

CCC和DDD在演讲与培训方面是专家,如果你想要提升分享效果可以请教他们。

对于他提议的替代解决方案,提供实现上的支持,从而让方案变得更有可行性。

谢谢你的主动意识,期待你的分享。

总结肯定,导向正面结果。

如果抽象一下这份邮件的结构:

1) 正面肯定
2) 正面肯定
3) 引导到新的规则(聚焦基本工作),正面引导
4) 针对原有需求提出替代方案(正面引导)
5) 针对替代方案提供实现支持(正面引导)
6) 正面肯定,期望未来结果(正面引导)

在沟通中,有正面沟通和负面沟通。

例如,以前很多餐厅有「顾客禁止入门」,这就是负面沟通,强调负面因素(禁止);如果看KFC之类的餐厅,通常都是诸如「员工专用」,这就是正面沟通,其实顾客看到了,还是知道这不该进去。但背后的心理感觉,却是不同。

在2000年左右,微软在中国打盗版,口号是「反盗版」,搞得舆论沸腾。后来微软的口号是「正版化」。

这些看上去是语言上的东西,但背后往往是思维层面上的。习惯于负面语言的人,通常思维也是负面化的。

负面激励造就消极、负面的人,正面激励造就积极、正面的人。反过来,消极负面的人本能就习惯与负面激励,积极正面的人习惯于正面激励。于是产生了循环强化效应。

注意这是针对整体激励结构说的,负面激励总是存在。但整体来说,负面激励是药,正面激励是饭。药来得猛,但副作用大,要是把药当饭吃,各种问题。

这就像很多家庭,让小孩读书的手段,有诸如:

  • 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好工作,很惨(甚至给小孩举各种惨的案例)
  • 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怎么这么笨(羞辱)
  • 爸妈对你这么好,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对得起我们(激发愧疚感)
  • 体罚(激发恐惧、生理疼痛)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即使成绩还可以,本质上是厌恶学习的。一旦有机会翻身,那就心理上远离学习这回事情。更糟糕的是,整个人往往都可以很负面。小时候被强力压制,一旦爆发(例如青春期)就不可收拾。而那种心理层面的思维,更是往往伴随终生。

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家长,是「不好就打」;有一种简单粗暴的老板,是「不听话就滚」。只有负面,没有正面。只有大棒,没有胡萝卜。

高情商领导的一个基本素质,是正面的情感运作与思维模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强悍的正面激励能力。

建设性沟通

在沟通中,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推动事情」,一个是「发展关系」。

所谓建设性沟通,是在推动事情的时候同时发展关系。这件事情的难度在于,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会有冲突,那么这时候怎么处理,就非常考验建设性沟通的能力。

就从前面的案例,老板对我的工作的优先级,和我的焦点是有分歧的。但最终老板的沟通,既达成了他在我的申请上的立场(让我聚焦基本工作),同时又推动了我和他的关系(让我觉得老板挺关注我、重视我、支持我)。

从「推动事情」的角度,建设性沟通意味着,要思考怎么把事情往正面的方向、更好的成果上走。例如我的老板,从工作的角度,最后的方案,既立足于做好基本工作,也兼顾了承担更大责任的想法。这个方案其实是要比我以前一味发热,忽略刚入职有很多事情要做更好的。

所以建设性沟通,一个基本能力是,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一个高情商的领导者,他会去思考什么是「更好的解决问题推动事情的办法」。从团队领导的层面,这意味着领导者要调动团队去找到更好的方案。

好了,这里面又来了。很多时候真正高质量的方案,是在「打破现有规则框架」之下才能出现的。对于创新型、知识型组织的领导者,带领团队「不拘泥于先有规则、资源去探索高质量解决方案」,这又需要领导者对于有形无形的规则,有清晰的认知。

创新型领导者,我觉得一个基本能力,是能够探索创造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没有这个全局性的能力,其它可能都是花拳绣腿。

从「发展关系」的角度,建设性沟通意味着,要理解人的需求、照顾人的利益、情感、体验。例如我的老板,对我的责任感、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肯定;从我的立场,解释觉得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同时照顾我的「想要发挥更大责任」的动机,思考和提议替代方案。这些,都需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尊重和重视对方。

不论是推动事情还是发展关系,都需要有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老板说「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这是从员工层面谈「你面临的挑战」,这样就容易让人接受,同时构建的解决方案也是在基于对方的情况基础上的。

在美国大选中,当川普当选,很多人感觉「世界要完蛋了」,觉得愤怒、恐惧。其实这批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去思考过一个问题,无论川普当选不当选,他能够得到那么大一个群体的人的支持,到底是为什么?这群人的生活状况、思想历程是怎么样的?

在希拉里的支持者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但这群人很大部分根本就没有去调研川普支持者、体验那群人的状况和感受,只是基于抽象的理念、自己的情绪和利益,就做出各种判断和情绪发泄。这一点也反映出,即使是精英阶层,基本情商也有很大问题。而不去换位体验和思考,自以为是,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任务与关系的难以分割

在一些简单劳动项目中,比如搬砖头。相对来讲,人和事是比较独立的。换个人来搬砖头,只要按量给钱,差别也不会太大。并不需要管理者和员工有什么深度的关系。

反过来,在更加复杂的组织、项目中,往往任务和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乏关系,也就很难推动事情。这就像家庭,如果父亲一直不怎么跟小孩交流,然后一看学习出了问题就开始批评。先别说批评的有没有道理,很可能小孩一开始就不服气:「你平时天天外面跑,一跳出来就批评我,凭什么呀」。

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影响力;另外也是因为,在深度关系中,积累起来的对人和事情的理解,才容易让我们把握关键问题,以及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即使单纯从完成任务的角度考量,很多时候缺乏建设性沟通的能力,也就缺乏推动事情的能力。这一点很容易被过度效率导向,只关注任务不关注关系的领导者忽略。

坚持自我与协作精神

在前面的案例中,我的老板既有他的判断(我需要首先聚焦基本工作),同时有表现出了高度的协作性,提出了高质量的替代方案。这一点,也是高情商领导的基本素质。

在现实中,「好人」往往是妥协,放弃自我去迎合他人;而「色狼」,则是我行我素,却缺乏协作精神和能力。能够将这两者高质量整合到一起的人,很少。

而对于知识型、创新型的项目,这两者结合尤为重要。因为创新常常来源思想的碰撞,高质量的成果往往是在一系列观点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参与者通常既能够坚持自我,也有相互协作,在碰撞中产生高度建设性的成果,也建立深度的关系。

反过来,面对冲突无论是一味的妥协,还是单纯的自以为是,都难以产生高质量结果(通常只是反应权力者的想法,而难以借助集体的力量产生超越每个个体的高度)。

领导、关系需要智慧,智慧常常在于各种因素的平衡。低情商的人,往往是极端化。「好人」是放弃自我的极端,「色狼」是过于自我的极端。

创造共识的能力

在前面的案例中,尽管老板和我有分歧,但是他的沟通主题,却是在建立一系列的共识,诸如:

1)你就主动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2)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

3)所以我觉得你现在的重点是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4)同时,你并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软竞争产品上的经验,正好能够帮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

因为共识,事情才能在冲突的局面下推进,关系才能在分歧中发展。因此高情商的领导者,通常来讲他们有几个基本特征:

  • 善于寻找和创造共识
  • 在冲突、分歧场景中,通常从建立共识开始,从而为分歧处理打下基础
  • 重点在「共识」,潜意识的立场是「我们是一条战线的」。

例如我的老板,给我的感觉是「老板是重视我支持我的」。

反过来低情商的人,遇到冲突往往是:

  • 关注寻找和制造矛盾
  • 在冲突、分歧场景中,直接从冲突点对立面开始
  • 重点在「冲突」,潜意识放在对立面上

例如夫妻矛盾,上来就是「你看你儿子又惹事了,你当爹的都在干什么」。

有趣的是,通常如果小孩让自己脸上有光,就是「我儿子」;反过来惹事了,就是「你儿子」。

在《蜗居》中有个片段,女主开始说婆婆,都是「你妈」。然后听说婆婆愿意为买房子出钱了,说的就是「咱妈」。

从这个角度,如果上来说「亲爱的咱们宝贝儿子又惹事了」,跟「你儿子惹事了」,心态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统一战线,一个是对立面。一个是共识开头(咱们宝贝儿子),一个是分歧开头。

很多关系冲突,最终都搞到难以收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破坏性的沟通。大家都找毛病,没有矛盾甚至制造矛盾。比如老板说「你不听话就走人」,可能本来没到那个程度,硬生生制造了更大的矛盾出来。再比如夫妻,吵架就陈芝麻烂谷子,把猴年马月的各种分歧冲突全都搬出来放大。

作为领导者,一方面是自己的高情商,建设性沟通,另外就是在团队内,营造建设性沟通的氛围。

这里面一个难点在于,一方面要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一方面又要确保整体的建设性,这两者是有冲突的,需要平衡和处理的艺术。

我曾经有学员,经常指出课程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问我什么时候改进,甚至课堂当中,发出非常情绪化的言论,有主动制造冲突的意味了。反过来,他自己的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从来没有问过。

整体来说,我是鼓励学员畅所欲言的。而这种情况,不加以处理,课堂秩序很难维护。你直接对着对方列出的问题清单,其实很多时候规则就在对方手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老师也是一种领导,没有威信就没法行使自己的责任。

我就问他:「你来参加课程,到底是你想要提升自己,还是来提升老师的?」

这就是「寻求共识」。如果他同意是「要提升自己」,那么他的行为其实已经是偏离了这个方向了。那么话题拉回到「提升自己」上,学员的气场就弱了(他自己也意识到没有关注这个问题),那就容易恢复课堂秩序了。

你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在前面的邮件中,经理建议,我做一个关于微软竞争技术的分享讲座。

天哪,以前在第一家公司两年,我从来没做过讲座。

我性格内向,不擅长发言啊啊啊啊啊。

可是,无论是当时微软团队的氛围,还是老板的回复,都激励我想要干点事情。

我就开始准备做讲座。

每天晚上,除了完成工作,就就写PPT,搜集各种资料,组织内容。

半个月的准备,最后写了大概100来页。

跟经理1对1会议的时候,我也把PPT给他,让他给我建议。他看了一下说:「这个太长了,通常40分钟的讲座,10张PPT就够了」。

可是我是第一次啊,完全没经验。我尝试砍PPT,也就砍到了80来页。

然后我就自己定了个会议室,发了个会议邀请。

来了十多位同事,我开始了第一次讲座。显然PPT最后没有讲完,跳了很多。

结束了,我心情忐忑。

我的mentor走过来,对我大声说:「John,you really beyond our expectation」(你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感觉努力有了认同。

对于刚刚进入微软,自认为缺乏能力和价值的我,mentor的认同,很重要很重要。

后来我做了各种各种的讲座,走上了培训的道路。这一次,算是所有这些的起点吧。

而mentor的那句话,让我觉得,我需要继续努力。

无数努力的一个动力,大概就是,为了不负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