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的高度稀缺性

前面我们谈到,知识型、倒追型组织,是群体智慧的组织。

而要做到组织智慧,就需要「让领导有智慧、让员工有智慧、让团队有智慧」。

大众教育培养技能,精英教育培养智慧。

因此,打造知识型、倒追型组织,需要有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来帮助员工、领导者、团队实现智慧升级。

然而,高质量的精英教育,从古到今,就是非常稀缺的。

就说今天,家长为了子女能得到好的教育,愿意付出各种代价。然而,大多数所谓的名校,真正能够作出高质量的精英教育的,没有多少。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

其实哪怕是哈佛斯坦佛或者北大清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高度洞察力的,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跟风。

聪明和有智慧,是两件事情。

那么,到底如何做好精英教育呢?

从最基本的角度,精英教育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精英教育,最内核的部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所谓的一个中心是指「赋权赋责赋能」。

两个基本点:

  • 学习与思考能力(通用智慧)
  • 对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情商/人际智慧)

我们前面谈倒追知识体系涉及到的4个智慧,底层也就是这两个。从古到今,这两大类能力,都是精英的核心素质,也是精英教育的重点。

5类教育模式

前面谈到,人类社会从古到今,除了生产力最低下的原始社会,通常都有大众群体和精英群体的差别。精英群体是领导者,负责制定规则掌控规则,而大众群体跟随规则。

理解了这个差异,大家也就应该理解,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他们培养的目标群体是不一样的。大众教育培养跟随者,精英教育培养领导者、创造者。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四种类型的大众教育模式:

  • 管教式:限权限责限能
  • 放纵式:放纵权力欲望、忽略责任能力
  • 忽略式:任其自生自灭
  • 会所式:所谓贵族式教育、强调消费、阶层鄙视链

而精英教育,则是一种:

  • 赋能式:赋权赋责赋能

好了,其实这些概念,在我们「员工倒追标杆」里面,大多数都出现过了。

教育机构,也是一种组织,其实也就落入了我们前面讨论的组织管理模式的范畴。

这里面真正有趣的在于,其实要实现精英教育,那么组织就需要以Y理念为指导,进行赋权赋责赋能。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强大的赋能体系。

这也是精英教育最大的难点:对组织赋能体系的要求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精英教育好,就是干不了。

进一步而言,精英教育的组织模式,其实就应该是典型的高质量的知识型组织模式。

换句话说,精英教育机构,本身就应该是高水平的知识型组织。

在进一步讨论精英教育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典型的大众教育模式。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首先从公立的义务教育体系开始。

当我们讨论这些模式的时候,也是在重温管理部分的基本概念,例如X理论和Y理论、屌丝心态、好人思维和色狼思维,请大家注意这些关联。

整体责任与局部责任

理解这些教育模式,首先要从理解责任开始。

领导者和跟随者,在承担责任上,是有本质差异的。领导者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性质是全局性的,而跟随者只承担局部性的责任。

所谓「全局责任」和「局部责任」,要从两个维度理解,也就是群体的维度和个体的维度。

首先从群体的角度来看,群体的领导者,是要为这个群体的最终结果负责。例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哪怕员工出了问题或者市场出了问题,最终你都是那个对公司运营承担最终责任的人。反过来,员工通常是跟随者,只对自己有限的职能范畴负责,比如财务人员对他的财务工作负责。

领导者对群体承担整体责任,这是容易理解的。反过来容易被忽略的是,领导者的另外一个层面,是承担对自我的整体责任。

一个人要对自我承担责任,也就要做到独立自主。而独立有四个维度:

  • 人身独立
  • 经济独立
  • 情感独立
  • 思想独立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身独立对于成年人往往是默认成立了。而大众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于帮人实现经济独立。就像家长让小孩接受教育,经常考虑的问题就是「掌握一门谋生技能」,这就是考虑的经济自立,让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然而大众群体和大众教育,对于情感独立和思想独立,整体是忽视的。甚至很大程度利用人情感和思想的依赖性,来方便管理。在现实中,大多数人缺乏独立的思考,很容易被挑动起情绪,这其实是思想和情感难以自主的表现。

从「成为自己的领导者」的角度,如果思想和情感都难以自主,容易被外界洗脑、调动,显然也就谈不上领导自己。而这样的人如果是团队的领导,也很容易随波逐流,难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和行动。

精英教育,要培养人承担对自己的整体责任,那么必然的,要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富足、独立。

中国过去几十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相比物质的发展,情感和精神层次就没那么容易提高了。所以这一代家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普遍处于比较贫乏、依赖性强的状态(哪怕是看上去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更难以去培养子女这些层面的内容。

这事情吧,落到企业里,就是真正心智成熟、有责任意识,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少,别说承担对组织的全局责任了,能承担对自己全局责任的都不多。

会所式教育

前面我们讨论了四种模式的大众教育,这里首先要讨论其中的伪精英式的教育,所谓的贵族式教育。现在有一些宣传理念,叫做贵族学校。什么叫贵族学校,校舍非常好,设备环境一流,实行「贵族式教育」,比如说什么有高尔夫球马术课程,来的人都是所谓的上层的群体。

其实精英群体存在的根源,并不是有多少钱、消费了多少东西、有多大地位,而是承担了多大责任、作出多大贡献。比如哪怕是古代的皇帝,有最大的权力,理论上对国家的责任也是最大的,要为国家的整体的结果负责。

商业上宣传的贵族式教育,抛开「责任和贡献」这个最基础的东西,讨论消费主义导向的内容。例如高档的设施、贴心的服务、入门的高阶层。其实这东西更像个奢侈品,而奢侈品卖出高价格的基础,是阶层的鄙视链。

如果翻看时尚杂志,炒的最频繁的概念大概就是「上流社会」。上流社会是精英,是令人向往的、是高高在上的。人的价值取决于在哪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是有鄙视链的。十年前上海满大街都是背LV包包的,为什么女人都要背呢?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不背可能你就被鄙视了,背了你就可以免于被鄙视或者可以鄙视别人。当然,鄙视链的军备竞赛是没有止境的,所谓「免于」只是某个短期的事情。

基于消费主义理念的贵族学校,相比说是精英教育,更像是一个高端会所。有一个非常高的门槛,只接受这个小圈子的人,提供服务,把客户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如果一个学校,老师和学校管理者,把学生更多的看作高消费的客户,而不是学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教育工作是需要权威性的,将取悦客户放在发展人的前面,这从根源上已经跑偏了。

放纵式教育

第二种我们要讨论的大众教育模式,叫放纵式的教育。

这种模式往往跟「给孩子自由」联系到一起,但背后是伪自由的概念。

作为中年的家长,从小受到非常严格的管教,感觉缺乏自我。于是自己做了家长之后,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过度纵容小孩。比如我看有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尤其是国内女性作家写的,往往她们会讲说孩子是伟大的,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只要爱孩子给他们自由陪着他们,孩子自己就会很好的成长。

这种书籍往往情感泛滥、理性欠缺。本身他们的流行就证明大众教育的一个问题:难以培养人的理性精神。

这里问题在于,这些「教育专家」,以及家长,把自由等同于放纵了。一味的给小孩权力,想干吗就干吗。小孩有什么欲望都可以满足。

前面「智慧与自由」一章谈到,真正的自由,是以责任和能力为基础的。

比如你要想开车,首先要学驾驶考驾照,确保有上路的基本功。没有能力,你也承担不了责任,多了个马路杀手,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社会负责。同样强制买保险,这样万一出事可以有部分赔偿,这也是承担责任。

如果所谓的让孩子自由,变成了小孩想干嘛就干嘛。最后小孩没有能力,缺乏责任感,也很难说有多大自由。

自由以能力为基础,这里面,今天的教育乱象,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家长,拼命的让小孩去读这样班那样的培训班,然后突然听说小升初的规则变一下,群里各路妈妈们就变得慌乱焦虑。

她们的心态自己都很难掌控,她们是自由的吗?可以说今天很多针对小孩的项目,都是在利用家长的焦虑赚钱。

放纵式教育,关注给权力满足欲望,忽略责任的承担、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孩也没有办法得到高度的自由。

而这件事情的背后,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低情商(心态不行)的成年家长。

然而有趣的是,很少有家长会从「升级自己」的这个根源去解决问题,而是尝试通过花钱来让小孩上课解决。

家长,是子女的领导。领导有病,员工吃药,是缺乏领导力的一个核心表现。

管教式教育

前面我们谈到了大众教育的两种形式:会所式教育和放纵式教育。接下来我们要谈论大众教育中最基础的模式:管教式。

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我前面都谈过了。但是还是要重新来的阐述,因为太重要。

今天企业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跟教育关系密切。我们怎么被教育的,很大程度塑造了我们。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要归结为人的问题,要有新的教育。

所以,重复的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强调重点。

今天我们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的核心目标,是为工业社会培养人才。

那工业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工业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工人嘛。大学培养白领工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蓝领工人。而中小学教育则是作为这两个的基础。

而学校教育的模式,也是大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的典型模式:工厂流水线。学校是加工线,学生是原材料和产品,老师是工人。在学校里你进来之后首先第一年要做什么教学,第二年是什么教学,早在学生入学之间就设定好了。至于你学好没有,你卡在哪里,工厂是不大管的对吧,教学进度继续往前走。所以可能前面某个环节,这个学生没被加工到相关的水准,后面就完全跟不上了。那从工厂的角度,很大程度他就报废掉了。

跟工厂流水线机制对应的,是管教式的管理模式。管教本质上是限权限责限能的。

比如你是个工人,那么你就负责特定的一块,拧螺丝钉或者加工部件的某个环节,其它都不是你的事情。那么对你的能力要求,也就是这一块做得好就行了。工人对于工作没多少权力,例如加工的频率什么时候休息可能都不能决定。没啥权力、责任非常有限。工厂也不会关注发展工人全方面的能力,而是让他们能干好手头的活就行,能力太强反而不好管。

管理工人的重点就是,确保他们把自己的流水线环节做好。如果工人做不好,那么就要管教、惩罚。

主流的学校教育体制,也就是这样的模式。这里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中小学,学习的权力到底在谁手里呢?

在学校手里,对不对。比如说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进度怎么安排、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料、是听课还是自学、是要做什么作业什么时候完成,这些几乎都是学校决定的。

学生可不可以选择自己做多少作业吗?学生如果觉得部分科目,自学更有效,可不可以选择不上课呢?恐怕很难。

前面我谈到的都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几乎都在教育体系手中,那么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自由的权力的。最简单的,他连自己的时间怎么安排都没什么选择了。上课时间学校安排,下课也布置了一堆必须完成的作业。

那么接下来有个问题了?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如果学生成绩普遍有问题,到底是谁该负主要责任呢?

在一个管理良好的工厂里,答案是工厂体系的管理者的责任。因为系统性的权力,都在管理者手上。工人的职责,只是完成手头那点活。如果很多工人都没法有效完成工作,意味着管理者失职,他们打造的系统是低效的。

而学校教育体系,是个扭曲的管理体系。学校把握了所有的跟学生学习相关的重要权力,然而学生成绩不好,要检讨的是学生和家长,貌似很少听到教育体系来检讨自己体系化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有一些必然的结果。

第一点,从大概率上,学生就是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的。

你想一个学生,他上课没的选,他必须去听,不管是他已经懂了是不懂的。同样作业,不管他已经掌握的还是没能掌握的,他必须做,他没有什么选择权。自己都没得选,怎么会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在里面呢?就像如果一个人老公不是她自己选的,还让她对老公有高度积极性,这就勉为其难了。

第二点,是缺乏机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能力。

比如说前面我们谈到的,到底学习路径应该怎么设计,我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我要做什么样的作业,这些其实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战略。但是在限权限责限能体系下,学生缺乏机会去系统化的思考、实践这些战略问题,那就难以发展出高度的能力。那么剩下的,看上去很忙,但忙的往往是鸡毛蒜皮,在这鸡毛蒜皮里面纠结来纠结去,还是鸡毛蒜皮。

赋权赋责赋能的案例

到底怎么做赋权赋责赋能呢?我举一些简单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大家思考,帮助首先精英教育的整体思维。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谈到子女教育。她跟我讲了一些事情,其中有个是这样子的。就是她有天回去看见宝宝掉了一粒饭,然后把饭粒捡起来吃掉了。她就问小孩为什么要吃这个,这个不干净的。

然后小孩说曾经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掉饭了老师让吃掉了。

朋友听了就跟小孩说,以后你就不要吃,这样不卫生。

这个案例看上去非常简单,我跟她讲说你有没有意识到,可能你这种沟通方式是有问题的。老师跟小孩说,你以后掉了饭要捡上来吃,是给她做了个决定。同样你跟她说以后不吃,又是给她做了个决定。但是要培养独立的人,应该尽量让她自己学习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简单的服从他人。

如果从这个角度,这个案例中可以考虑这么做。

第一:不要去告诉她结论,而是分享给小孩你的看法。比如「妈妈觉得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因为不卫生」。

第二:引导小孩去理解老师的思维,比如老师为什么要让你把饭捡着吃?可能是为了让你们有一个爱护粮食的意识,甚至可以考虑引导小朋友,学着去询问老师的思路。

第三:在引导理解妈妈和老师的思路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自己去思考。比如这两种都有什么优缺点,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四:让小朋友自己做决定,到底饭粒掉了她要不要捡起来吃。

要点在于,尽量避免代替小孩做决定。尽管小孩不能自理,但很多事情还是可以自己去思考和决策的。比如饭粒掉了吃不吃这件事情,吃一粒和不吃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恐怕没有。为什么不把这些作为机会让小孩去学习思考和做决策呢?

当家长代替小孩做决定的时候,是家长行使权力。反过来家长站在支持者的立场,支持小孩行使权力,这就是赋权的小小实践。而引导小孩了解不同的人的想法、做出结论的依据、甚至还要学会去调研比如说去问老师、比较不同的方案,这是赋能。

这事情看上去很小,背后其实是整个思维层面的东西,是非常非常大的问题。

再分享一个中学生的案例,就是妈妈抱怨说小孩突然间不想出国了。以前小孩说要出国留学,家长各种忙碌去找中介学校,找好之后就带着小孩去谈,最后选择了一个方向,选择了一个留学中介机构。突然小孩就说我不想出国了。妈妈就说不知道小孩怎么想的,我们费了这么多精力,为什么他突然间又不想出国了。

如果小孩想要出国留学,首先作为家长,你应该有个判断,作为高中生想要出国,出国这件事情到底是小孩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

我觉得很简单,你都高中了,又想出国,主要责任应该是你的。如果小孩想要出国,那么主要的事情比如说:

  • 期望通过留学达成什么目标
  • 留学的方向是什么?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专业什么学校
  • 寻找留学中介机构还是自己来
  • 接下来的留学准备计划和执行

那么要留学的小朋友,请你把这些事情都搞清楚了。作为爸爸妈妈,是支持你一起来把事情理顺的。而不是代替小孩去干活,比如家长去找中介之类,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了。去扛本来小孩该承担的责任。

反过来,关键性的赋能操作,家长都没有做。比如既然要留学,就需要思考诸如:

  • 国外都有什么类型的教育?我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未来的职业方向、人生选择等
  • 我需要塑造的关键能力是什么

引导小孩在这些方向上去思考、提升认知水平,对于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现实当中家长很少有把这些赋能事宜做到位的,反而热衷于包办本来小孩自己该做的任务。

这样一方面培养不了小孩的能力,也让他对留学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而且很多时候,可能小孩一开始只是随意的念头,家长就屁颠屁颠忙个不停。如果一开始就明确是小孩自己的主要责任,可能就容易判断出他到底有多少动机了。比如说小孩如果说没兴趣了解,到时候随便选个学校就行了。那么对于出国这件事情他是没什么特别强的动机,他只是随便想想。

真正有兴趣的人,是愿意投入时间的。

而如果他只是随便想想,那家长也就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因为很可能在做无用功。

小孩自己去做了,去思考了,做决定了,那么有主动性就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哪怕最后没留学,这个过程也会让人成长。反过来家长包办一通,可能最后啥都没做,小孩也原地踏步,家长还各种委屈。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觉得自己很累,累在哪里呢?把责任搞颠倒了啊。你去扛小孩的责任干嘛?

中国传统父母之所以累,就是他们扛小孩的各种责任,什么找工作找婚姻对象买房生小孩……极端的,就差没代替入洞房了。

反过来作为领导者角色的家长,在赋能上又做的糟糕。为什么各种操心小孩的学习、工作、婚姻、买房等问题,就跟赋能不足子女能力低下有密切关系。

赋能的基础是服务

接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个场景,就是你的小孩即将进入国内高中,准备走高考这条线。

但现在跟传统的管教式教育不同,我们赋予他全局的对自己的学习责任和权力。也就是他可以自己决定是自学还是进入高中,如果在学校里自己可以决定要不要上课、到底学什么内容、用什么进度,目标是考入一流的高校。

如果这些权力完全给小孩,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显然这更加考验他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和家长和教育体系的支持。例如在这种情况下,理想中的家庭和学校,不再是一个强制管理学生的工厂,而是可以提供强大资源的服务组织。例如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呢?如何快速帮助小孩建立一个整体的学习认知,让他可以做出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战略设计。

再比小孩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和资源,是不是要有个强大知识库,包含了各种知识点和题目,既能看到知识体系的整体脉络,又能精确定位到具体的知识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产生精准的训练题目。是不是可以快速评测,帮助小孩精准定位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从而有效帮助他做出学习决策。

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听到这种做法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如果小孩可以自己选择,为什么他们还要学习呢。今天小孩子所以天天上学读书,除了跟同学玩这种社交因素,大多数人听课和做作业,都是强制管理的结果。如果你没法强制人学习,那么如何吸引人呢?学习动力在哪里如何创造?

另外,小孩一开始可能并没有能力去实现高度自主的学习,也就不能一开始完全赋予他们自主权。那么作为学校和家长,如何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发展能力,赋予权力和责任呢?

赋能式的教育体系,核心在于需要高水平的服务。而管教式教育则是一套低水平的服务,强制小孩遵循。

工厂型组织 vs 知识型组织

让我们回顾彼得·德鲁克的话:

让传统劳动力有生产力的保障是体制,无论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最好方法」、亨利•福特的流水生产线,还是爱德华•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些体制本身都有知识含量。这些体制之所以具有生产力,是因为它使得每个员工不需要多少知识或技术就能完成工作。其实,在流水生产线上(在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中也是一样),个别员工的技术太强,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然而,在知识型的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

其实今天的大多数学校,很多时候不大希望学生太强。比如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对学校管理是有问题的。记得我以前在小学,有件非常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老师讲课,我跟老师说,老师你这个东西有问题,的确她有问题。然后老师听了之后就直接罚我站。

在传统的管教模式下面,核心关注点是整个体系的稳定,而不在于个人全面的发展。它是把管教秩序,放到个人能力发展之上的。回到德鲁克的话,就是说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是为体制服务的。例如不管你的学习状况是什么,这些作业你都得做,这些课你都得听,个人来适应体制。

所以大众教育的导向,并不是培养高度能力高度自由的人。甚至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学生,可能对秩序来说反而是一种威胁。

而在知识性的组织当中,就要反过来了,体制需要为人服务。例如我们看一些顶尖的公司的早期,早期的谷歌也好、早期的微软也好,它非常强调个体的生产力。员工有生产力整个组织才有生产力。组织要为员工的高生产力服务,因此像Google、微软这样的公司,内部服务体系都做的出色。

真是挺有讽刺意味,传授知识的学校体系,却并不是知识型组织。

培养与筛选

当然,大众教育体系中,也会出精英型人才,但这整体并不是大众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筛选的结果。

我在中学的时候,算是成绩挺好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整体的脉络。属于那种看上去学习没那么费力,但是成绩出色的人。

后来我的中学班主任曾经跟家长讲说,以前想「收拾」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我上课不太专心。问题是我发现已经学到我需要的东西了,我就没必要特别多的再去专心。事实上,有些时候我听课非常投入,因为那些是我的体系里面缺乏的。但我敢打赌,在班上说到消化了班主任讲的内容的,我肯定是排名前三。

结果班主任说发现我做题又都做对了,就不好收拾我了。

现实是我都没做什么,只是「看上去不专心」都可能被「教育」了。但从高考的角度,学校又需要我这样的,不用操心就可以出成绩,毕竟中国的中学,还是高考绩效导向的组织。

但我这样可以把握规律举一反三的学生,严格的说并不是被学校教育有意识这么培养的,现实是我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怎么就往这上面点了科技树了。学校系统化培养的结果,大概率应该是不擅长思考,更多就事论事死记硬背,学校教育整体就是刷技能的啊。

那么矛盾就出来了,精英学校真正想要的,还是精英型学生,比如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自我驱动、能够非常出色的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地影响人。

这像销售,绝大多数顶级销售,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组织培养出来的。而只是公司给了基本的环境,例如公司就这点资源给你,你出去卖产品,谁能搞定客户,最终淘汰出那批精英型的销售。

看上去每家公司招聘广告上,都写着诸如「提供优秀的培训、关注人的发展」,其实整体上是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没有几家公司真正懂得怎么发展人。当然,连教育机构,也没有多少懂得怎么发展人的。

精英型的高校、精英型的公司、组织和社会,它们需要的精英型人才,从整体来讲,并不是大众教育体系有计划的培养出来的。而是大众教育体系给你基本的平台,你能从这个很大程度上阻碍人的发展的体系当中,依然能够生存非常好,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脱颖而出。就已经证明了有精英的基本实力或者潜力,你就进入了高阶精英教育、精英组织的候选人名单。

谈到这里,我觉得今天家长很荒谬的一点在于,看上去很忙碌,但是其实他们拼命的让子女,在大众教育的那个规则下优化。那么大概率的结果,就是把子女塑造成跟随者。而跟随者按照定义,就不是精英型高校、精英型组织非常需要的人。

其实家长拼命的去按照大众教育的玩法来玩,例如各种关注小升初政策有什么变化啊,这本身就是根深蒂固的跟随者思维。

再往思想深层次里面说,家长的想法还是「读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这个路径是不是成立?没有多少家长真正的去思考过,本能的就在这个路径规则里面打转。

跟随者特别喜欢崇拜现有规则,然后努力死命优化。例如你考一个证我就要考两个证,你是学士我就是双学士,你上排名前20的学校我就上排名前五的,别人读了硕士那我就要读博士。

商业领域的精英教育困局

前面我们举例,谈了基础公立教育体系下的问题。

既然基础公立教育体系,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那么,受到这种教育进入社会的企业领导者、员工,就普遍存在先天不足问题。

一方面是从自身的角度,缺乏人际智慧、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基本素质。

另外一方面,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在高质量的精英教育的环境中呆过,没吃过猪肉甚至没见过猪跑,那怎么会操作出高质量的教育呢。

其实最可怕的一点在于,这种情况会限制人的想象力。

例如家长,知道刷题有很多,但还是觉得没办法啊,必须这样做啊。

你看,家长在教育上,明显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很大程度上,因为就是被低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出来的呀。

公立基础教育体系,有很多问题,但至少,「教育」这个理念是普遍的,被认同的。

然而在商业领域,「教育」理念本身,就缺乏基本共识。

很少有企业,认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大多数企业认为,教育那不是学校的事情吗,企业只管招人用人就好了。

当然,真要做,企业也没那个能力。

别说做高质量的教育,哪怕是把培训做的像模像样,也没几家企业。

对应着公立基础教育领域,本来理念是做教育,大多数学校,硬生生做成了考试培训班,还是低质量的培训班。

以「教育」为基本职能的学校都普遍不擅长教育,企业更不用提了。

那么,外部的教育培训机构呢?

关于「精英教育」这个理念,真正在商业上,有共识的,大概就是对领导者、管理者的培养。例如各种总裁班、MBA项目EMBA项目,是商业社会里,和精英教育理念最接近的。

然而现状是,这样的项目,从教育的角度看,普遍也存在质量问题。

例如,总裁班的高端会所化,更多的是成了人们构建交际网络的地方。

交际会所有自身的价值,但这跟精英教育是不同的事情。

再比如MBA项目。

嗯,MBA项目的问题,我们下一章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