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业绩没有改进,我会解雇你
我入职三个月左右,也就是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跟老板的一对一会议。老板打开三个月我的数据报告,说:
「我看到你很努力,而且主动承担了一些很艰巨的任务。你的客户满意度数据很低(相对平均),这并不是完全反应真实情况的。但是微软是一家很大的公司,上层的人并没有精力去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更多的只能依靠数据去判断。因此作为员工,保证基本的数据合格是非常重要的。
我会再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数据没有改善的话,我会解雇你。同时,从今天开始对于你觉得没有把握的案例,可以转给更加资深的同事处理,这样来保证你的业绩。这样你觉得可以吗?」
看着数据也没什么话好说,我说理解。
然后老板问:「你觉得还有什么我可以支持你的?」
我说没有,当然心里比较忐忑。
然后当天收到老板的一封邮件,通知针对这个情况,晚上下班之后会有一个附加培训,关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卡诺满意度模型
晚上直接就定了披萨,在会议室里一边吃,经理就给我和另外一个新同事上课。
这堂课的核心知识点,是卡诺满意度模型。
经理说,在卡诺满意度模型中,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特征,是如果做得不好,人们会很不满意;但哪怕做得再好,最多人们会觉得还行吧,不会特别满意。
他举了餐厅的例子,说比如卫生,往往就是保健因素。
如果餐厅很脏,我们会非常不满。但卫生搞得再好,你也不会觉得,这是一家顶尖的餐厅。
第二类:线性因素
线性因素的特征,是如果做得不好,人们会很不满意;如果好了,满意度可能就很高。
例如餐厅的上菜速度,对很多人可能就是个线性因素。上菜太慢,会很恼火;上菜很快,会感觉不错。
第三类: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的特征,是即使没有这个,人们也不会不满。但如果有了,满意度就大为提升。
例如今天我们去餐厅,老板突然说你们老客户,送一份大龙虾,那可能就成了激励因素,觉得这餐厅挺好。
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当然,如果每次老板都送龙虾,那估计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保健因素了。有了没感觉,没有觉得不爽。
客户满意度管理策略
理解了3类因素,那么在客户服务中,就有了基本的策略。
对于保健因素,通常做到基本够好也就行了。因为再花资源,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很低。投入产出比不高。
很多人,尤其是「好人」思维导向的,他们可能很忙很累,付出很多,然而对对方而言,并没什么感觉,就是因为可能在保健因素上过度投入了。
对于线性因素,要保证做好。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是不是要加入激励因素,从而大幅度提升客户体验。这也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解决客户问题,还要主动的超越当前问题,成就客户。
然后当时我们就拿出具体的案例做讨论,到底怎么管理这3类因素,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
而在这次分享之后,几次我收到经理的邮件,用具体的案例来讨论,到底怎么做。例如如何加入激励因素。这种案例式的复盘,是提升非常关键的一点。逐渐的我也形成了用这个模型,有意识分析和管理客户满意度的习惯。
激励因素的应用
举个例子,有次我有客户,问我相关的文档资料。我发给她资料,同时思考,如何以后面临这种情况,她如何可以更好的得到想要的东西。
其实很多资料在微软网站上都有,只是客户不一定能快速的发现。于是我同时写了详细的指南,概要介绍微软网站上有什么类型的资源,如何可以快速的定位搜索等。
这也就是超出期望的激励因素,不仅仅解决当下的问题,也帮助客户解决未来的问题以及提升能力。
后来客户给我回信:
John
收到邮件我非常感动。我知道你们都很忙,你们每天的工作量通常是120%,是非常紧张的。其实我的问题早己经被您解决,您给出这些宝贵的信息,对于我出的问题来说,己经是额外的工作了,占您的时间整理这些信息,这的确使我很受感动,同时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信赖微软的原因。与微软合作总会有额外的收获,总有一种时刻被关心的感觉。
学习微软的文化和精神:知识共享,我要将以下信息在我们研发部门共享,使更多的人受益,使更多的人感受并学习到微软的服务和微软对客户的这种关心。
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常见的客户不满意因素
讲了卡诺满意度模型,以及分析了案例之后。经理翻出一个PPT,说:「运营部门曾经做过一个分析,我们的客户,普遍的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列出了Top 10的不满意理由。你们看看,这里面哪些是线性因素,哪些是保健因素,哪些是激励因素?」
我看了那张列表,记得前面三个是:
- 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 不懂我
- 速度太慢
貌似这三个,放到各种服务和关系领域,恐怕大都适用。
经理当时还谈到,针对这些总结的因素,服务中心各个层面,都在考虑怎么改进。例如从运营部门层面,速度慢这个问题,能不能有解决措施,诸如提高前段电话的接通速度,或者改进客户的感觉体验。再比如对「不懂我」这个问题,针对性的开发培训,关于如何理解客户需求。
当时听了这些,我的感觉是,微软是一家非常值得敬畏的公司。如果我运营企业,希望这样的公司不是我的竞争对手。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分析企业运营的4层模型
关于企业的运营,我觉得可以从4个层面进行分析:
- 思维层面
- 战略层面
- 战术层面
- 微操层面
这就像打即时战略游戏,决定先升级基地还是先暴兵,是战略层面的事情;出兵怎么编队,如何协同,是战术层面;具体一个一个对打,是微操层面。
当时我在微软服务部门的经历,以及老板给我上的课,让我意识到几点。
第一:从战术层面,微软有一套严谨的、系统化的战术体系,例如客户满意度调研、各个层面的反馈收集和改进,而且执行的很好。
第二:从微操层面,持续的有复盘机制,甚至例如我们基于客户满意度模型,来研究如何具体到每个案例来提升客户满意度。
这两个层面的运作,怎么说呢?就像一支足球队,基本动作扎实,不走样。例如教练让团队打什么阵型就是什么阵型,保持的很好(战术体系);球员基本功扎实,传球传的到位,带球带的合理。
球队能做到这两点,通常已经挺牛逼了。
反过来我所在的第一家公司,远远没有微软那样的品牌、产品,业界知名度等。而从基本动作和战术层面来讲,也是非常的飘。例如没有系统化的调研客户,做事情拍脑袋。这也是大多数公司的现状。
你要说真正把微软做这些事情的理念拿出来讲,就是要面对事实,有基本的数据,例如客户满意度数据,持续分析和改进,这个道理谁都觉得简单。
但是能把这些简单的事情,整合到战术和微操层面,那个本身就是高度的能力。
而从思维层面来看,体现出来有两点:
第一: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做事情不拍脑袋,凭事实、数据讲话,改进分析也是结合具体案例。
第二:追求卓越,持续提升。不是找客观原因,而是持续的看自己能做什么,可以改进的。
这两点,绝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而微软却能落实到基础体系上。
客户为中心的文化
为什么微软会有这样一套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体系呢?
这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微软垄断案说起。
在上世纪的微软,是PC行业的垄断巨头。后来被美国司法部起诉,要求拆分微软,公司在业界、客户中的口碑也不太好,感觉是太强权。
Bill Gates当时还挺委屈,觉得公司做了那么多有益的事情,为什么会被这样对待。
最终尽管司法部没能拆分微软,但微软经历这一事件,有很大的变化。
其中一个变化是,微软开始更多的考虑跟客户的关系。后来微软做了一个决策,决定要打造关注客户的文化。为此,将在对各区域老总的考核中,把客户满意度列为销售/利润指标之后的第二大考核标准。
为此,也就意味着需要衡量各区域的客户满意度,于是微软雇用了独立的第三方公司,来做这件事情。
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和体系,也就难以评估和改进。
让他人伟大
当时微软服务部门有个口号「让他人伟大」(Make others great,MOG)。简单的说,MOG包含两层意思:
- 给他人带来利益、价值
- 给他人带来更好的情感体验
我觉得更简洁的一个说法是「成就他人」。
在当年我所处的环境,感受到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融入周围很多人的思维里的价值观。例如我的老板做的那些事情,整体来说既是在照顾我的感受,也是实际的帮助我解决问题。
我们讲价值观很重要。其实价值观很简单,就是对事物优先级的判断标准。那么怎么看一家企业、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价值观呢?我觉得很简单的,就是看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
- 如果第一反应是「老板怎么想」,那就是老板为重的价值观,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就是老板文化
- 如果第一反应是「怎么偷懒」,那就是偷懒为重的价值观,偷懒文化
- 如果第一反应是「这对质量有什么影响,如何做好质量」,这就是质量文化
当时整体来说,我所感受到的,老板成就员工,员工成就客户。这是真正融入到了价值观里面的事情。
MOG具体落实到工作上,例如,当跟客户沟通时,你不仅仅要帮助解决当前客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他更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帮助到对方。
这是,是高质量客户服务背后的文化因素。
海底捞你学不会
前几年,海底捞以其独特的服务,成为了热门话题。
知乎上曾经有个讨论,为什么海底捞难以复制。
感觉海底捞最难被模仿的,根本就不是具体哪一个环节,而是一线员工那种自发的、愿意去「多做一点」,打破现有的方式和习惯,不停地超出客户期望。
也就是说:一线人员在做好「规定动作」之外,不时的会冒出「自选动作」,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用卡诺满意度模型的知识点来说,就是一线人员,在服务中,持续的会寻找、创造「激励因素」。
有知乎用户说:「就基本的服务态度,广东任何一家酒店、茶楼都能做得跟海底捞相近的水平——服务员随时眼观六方、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就主动上前。最简单一个细节,在 广州的酒店喝早茶,如果茶壶里的水没有了,只要把壶盖揭起一角放着,服务员就会自动走过来加水,没有基本的服务态度,能做到吗?海底捞的服务水平,也就超 出北京的饭店而已。」
这是规定动作。无论规定动作有多么合理,久而久之,客户会觉得这是自然的,从而不会产生特殊的感觉。
单凭规定动作能形成出色服务,但却无法形成顶级服务。顶级服务还要依靠于自选动作,一线人员在与客户交互的过程中,那些小惊喜小感动。
就像什么给女性客户准备头绳的小贴心,如果不是一线员工自发的愿意去发现、思考、尝试,并且进而得到组织层面的鼓励和推广,就很难发扬下来。
如果有老板看到觉得「这个头绳不错」,就回家推广,这个完全和海底捞不是一回事。因为没有去学到,那种随时创造自选动作去超越客户期望的精神和体制。
海底捞这种公司,会和一般的公司,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决策和管理上的倒金字塔。
在普通公司里,老板管经理,经理管员工,决策权,以及相应的资源,是集中在坐办公室的人手里。
而如果你要打造一流的服务,一线人员不可避免的,要有部分的决策权,以及相应的资源调配支持。所以,在这种机制下,常常是一线人员说话能算话,例如给客户打折免单,或者做个额外的事情帮助客户。尽管这件事情,并没有在公司的规定动作里面。
如果是普通公司,这会被经理训斥:「你不干正事,去做这个干嘛。」
为了实现决策的一线化,体制上就要做到:老板要服务经理,经理要服务于一线员工。就像美军特种兵,一线可以要求飞机过来轰炸支援。
大多数老板和经理,理念都是管理,能做服务的少之又少。而要实现超一流的服务,这一点又必不可少。
而且这种后方服务前线的理念和体制,也会帮助解决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员工的士气。
客户满意度的上限,是员工满意度
一位客服的牛人,跟我说了一句话:客户满意度的上限,是员工满意度。
换句话说: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公司,服务都善乏可陈。
不少公司都有种奇怪的想法: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总觉得「告诉他们要提供良好服务」,就能做到了。服务人员常常夹在管理层和客户的中间,两头受气。
这种情况下,服务人员做好规定动作都已经算是不错了。想着法子偷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是正常的现象。
当让客户开心的时候,你的老板(公司)在为你提供支援做服务,这种感觉很重要…这是切切实实的有权利有地位,而不是贴在墙上的员工至上。服务人员也容易认可客户至上的理念,因为公司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
就像我在微软感受到的,之所以团队愿意去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因为领导和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服务员工的。
看到有评论说张勇是有天生的邪教领袖。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谓「天生」,只是自己不懂的代名词。
觉得张勇做的不是什么扭曲现实力场的事情,而只是把常识变成了现实:服务好员工,员工会服务好客户;超出员工的期望,员工会超出客户的期望;超出客户的期望,客户会愿意超出你的期望。
感觉里张勇对员工的沟通,应该就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让客户开心,哥会让你开心」。
把常识变成现实可能需要异乎寻常的努力。
系统化训练的重要性
在微软,围绕「改进客户满意度」的工作,让我的情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思考那段经历,当时我就意识到,提升软实力,例如情商、领导力,就跟提升其他科目一样,系统化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微软的系统化训练,包含几个因素:
1)围绕实际工作案例展开,因此有强烈的现实价值
2)有客观的反馈,包括对「客户感觉」的衡量,因此能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建立言行与结果的因果关联
3)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和辅导,以及公司制度上奖励高客户满意度
4)「关心他人成就他人」的价值观,领导关心和成就员工,员工关心和成就客户(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5)团队相互分享成就他人的氛围,彼此交流共同成长
6)一流的榜样,例如我老板和周围的同事,让自己知道学习的方向、在耳濡目染中看到高质量的方法
大多数人很难靠自己来升级能力,而是需要这种能帮助系统化成长的环境。一家公司,如果能够提供给员工这种高质量的训练体系,一方面是业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本身就是对员工巨大的价值。
打破天赋论
在经理给我讲卡诺满意度模型的那个晚上,我有一个很大的心得。
在那之前,我一直认为情商是一种天赋,很难自己提升。
而那一天,当用卡诺满意度模型,分析客户案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哪怕是「客户满意」这种感性的东西,依然是可以用理性的知识去分析,用理性的框架去改进的。
如果这样推而广之,那么情商就不应该是天赋,而是就像数学、物理一样,可以探索规律、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在以前,我从来没有有意识的,持续去探索人类心理、关系的规律,因为感觉那是天赋嘛,其实就是自我设限。
就像有些学生,觉得「我没有数学天赋」,那么他们就不会去研究如何有效学好数学,自己已经放弃了。
当意识到这事情有改变的可能性,开始投入注意力,那么改变也就更可能发生。
伴随着这个领悟,我开始把注意力投向研究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