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滑坡

我觉得很简单

我在微软工作了一年左右,经理升职了,部门换了一位新经理。

本身,有一位非常好的新经理人选,无论是部门同事还是经理,都觉得挺好。然而,因为政治斗争的关系,最终上任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是另外一位。

新经理上任之后,有一天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AAA项目,你不用负责了,我会让SSS负责」。

AAA项目,是全球启动的一个新的项目,应该是部门未来发展的方向。最早,前任经理在部门里发出了这个信息,说中国区将会试点启动这个项目,问谁想要负责。

那时候我就觉得,哎呀这不是公司早就应该做的事情吗,就申请了。只有我一个人申请,于是顺利成章的就是我了。

那时候,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我想部门里可能只有我和经理看到了。

几个月过去了,总部的动向很明显,这个项目将会是重点。

然后,新老板跟我说,「你不用负责了」。

那总得有个理由吧。

我就问他:「为什么呢?」

新老板说:「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

他突然冒出这句话,我就问他:「老板,你说SSS更胜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

老板明显就懵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过了半天他说:「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我问他:「那谁都能做,你换人干嘛呢?」

老板又愣住了。

我又问他:「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您知道吗?」

老板想了会说:「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我那个火大啊。你啥都没调研过,就说谁更胜任。敷衍也不是这么个敷衍法。而且一上来,就把我做的事情全否定了(还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并且把这个机会直接无理由抢走。

我就直接跟新老板说:

「首先,你是老板,所以你一定要做这个决定,那可以。但是,你的行为,我认为有严重的问题。因为你缺乏对基本的调研,就在下判断。例如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也没去思考到底这个项目需要什么能力,就说谁都能做,又说SSS更能胜任。那我只能认为,你的基本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我可以交接这个项目,但我会向你的上级投诉你,你觉得这样OK吗?」

老板说:「那你投诉好了」。

我就到他的老板那里,直接投诉了。

老板的老板,那次跟我讲了一段话,挺有意思。一方面安抚我,一方面也跟我说,「你有很多烦恼,我也有很多。一方面我要支持你们,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一方面我要在公司里寻求支持」。那个意思我能理解,就是服务部门新上台大老板之后,明显风气变得内部斗争化,而非向外做好工作。

我的新老板,也算是新的大老板强行安插进来的。还是为了破坏下面人的团结,搞平衡。

那段时间,很多人都挺煎熬。

自以为是的领导

比尔·盖茨写过一本书《未来时速》。

书的第一章,标题是「用事实的力量管理企业」。

从我进入微软所感受到的,整体来说,微软是一家实事求是的公司。例如我老板跟我的1对1会议,总是基于具体的客户反馈、案例来讨论,而不是空谈。

然而,新任经理的做法,恰恰是相反。他做事情是拍脑袋的,可以轻易在没有调研的情况下,下结论。

这恐怕倒是世界上,大多数管理者、大多数人的水平。

那时候我们就感叹,微软沦陷了。

那么,你自己,你们公司的人,是不是容易自以为是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上堆与下切

低情商的人容易自以为是,而高情商的人心态上则是实事求是。

一个人到底是容易自以为是,还是实事求是,往往能够从他们的语言习惯上看出来。

在沟通上有一个知识点,叫做上堆和下切。

所谓上堆,是指在沟通中把话题推向更抽象、更概括的层次。而下切,则是把话题推向更具体、更细节的层次。

用前面我跟老板的对话来看。

新任老板跟我说:「AAA项目,你不用负责了,我会让SSS负责」

我问他:「为什么呢?」

这个提问,是一个「下切」,是指向了解更多的细节。

然后老板说:「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

我就问他:「老板,你说SSS更胜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

这又是一个下切「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针对老板说的「胜任」的话题,继续了解具体的信息。

而过了半天,老板说:「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他这句话吗,就是一个「上堆」。他并没具体的回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胜任能力。而是一句话「谁都能做」,做了概括总结。

我问他:「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您知道吗?」

老板说:「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针对「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这个话题,如果老板真的想要了解,那么他就可以顺势就问「那你做过什么呢」,这种问法就「下切」了,把话题推到更具体的层面。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讨论下去。

然而老板却直接回答「不是就那些事吗」,又是脱离具体的话题,概括性的结果,上堆。然后继续上堆到他的结论「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如果总结这个案例中,我老板的那几句话:

  • AAA项目,你不用负责了,我会让SSS负责
  • 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
  • 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 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全都是概括性的结论(上堆)。

反过来,对于具体的事实、思考过程,他根本没有表达出来。而且当我尝试去进入更多细节的时候,他也就是下结论。

反过来,我跟第一任经理的1对1会议,里面固然有概括的部分(上堆),但是这些概括,都是一一系列的事实、具体的案例讨论作为基础的,例如客户满意度的反馈到底是什么,反映出什么问题,涉及到什么知识点,最后才是我们要做什么(结论)。

所以我觉得跟新任经理,这件事情没得谈了。他做个结论,拍个脑袋就行了。对具体的事实是什么,没啥兴趣。连「以事实为基础」都做不到,这样的领导,往往容易作出各种傻逼的决定,很可能是公司和员工去买单。

那我只能找他的老板谈了。

有兴趣与无兴趣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故事: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公孙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

在这段故事中,商鞅说「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听上去逻辑清晰,其实如果真要这样判断,说不定就人头落地了。

真正重要的是,在公叔痤跟魏王举荐商鞅以及劝杀掉商鞅的时候,魏王的反应: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对于「举荐」,王嘿然(默默无言),对于「劝杀」,王许诺。

通常而言,如果一个人对话题感兴趣、重视,那么心理上会表现为希望了解更多,语言上就反应为下切,去询问、探索更多的情节。例如魏王如果真的对商鞅重视,那么应该可能问「为什么你觉得这个人能勘大任啊」,讨论一下杀与用两个选择的权衡之类。

而魏王却是一次无语、一次上堆(许诺杀鞅),这表明他根本没把事情放在心上。

如果魏王的态度不是上堆,而是下切,具体的跟公叔痤讨论商鞅的事情很久,那商鞅倒真是要面临重大的人生改变了:既可能执掌魏国大权,又可能被处死。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前面我新任老板的案例。

我问老板「老板,你说SSS更胜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

如果他对「项目负责人的胜任力」感兴趣,那么即使他当时不了解,也应该是自然的做「下切」,深入到细节,例如提问「你觉得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之类。

然而他的回应是上堆「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我又问他「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您知道吗?」

如果他对我做过什么感兴趣,那么就可以自然的问「你做过什么呢」,下切,了解更多细节。

然而老板做了个概括,上堆「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所以你看,他并不是真正对这个项目的细节感兴趣,进而可以说,他并不是真正重视这个项目的成败。

他跟我说「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显然是一个托词。

从另外一个角度,作为一个员工,我在努力的做事情。新老板直接问都不不问我做了什么,就说其它同事更胜任,而他自己连胜任力的标准都说不清楚。

这不仅仅是让我觉得老板的水平太低,而且从个人关系上也就对他很反感。

前面我们谈到「树立规则」的4个境界,第三重是「心甘情愿」,第四重「润物无声」,要做到这两者,需要对人的需求的深度把握。知道什么是「有兴趣有需求」,什么是「无兴趣无需求」。而对沟通的分析,是把握人的心理的必备功课。

例如对方在频繁下切的话题,意味着对话题「有兴趣」,那么加入话题通常是符合对方需求,甚至未来还会围绕这些需求展开;反过来,对方频繁上堆,你还在那里拼命展开,就有强人所难的味道。

籍由「上堆下切」的知识,引申开来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分析,其实也是有系统化的知识和方法,这是希望洞察人性的领导者,需要去掌握的。

我跟老板的对话吧,明显我对「项目负责人胜任力」这个话题,有兴趣,一直往下切;而老板无兴趣,一直上堆。我们就谈不到一块去了。

实事求是 vs 自以为是

魏惠王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值得深思。

首先他问「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提问表明自己有兴趣有需求。然而对于公叔痤的回复,无论是用鞅还是杀鞅,他却没有进一步了解。离开后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对于公叔痤的说法,他用「公叔病甚」下了结论(上堆)。然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怎么知道公叔痤没有自己的逻辑呢?根本就没给对方机会解释。如果对公叔痤的看法并不感兴趣,那么一开始有干嘛要问呢?

这种「习惯性上堆」的背后,往往是自以为是的心态,「不用调查我就知道」。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募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公孙鞅,离魏入秦,开启了商鞅变法的时代。

二十一年后(前340年),公孙鞅率秦军大破魏军。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日: 「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魏惠王这话,后悔是肯定后悔的。那么他没有反思,发现自己自以为是的根本问题呢?

4年之后(前336年),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这段对话来分析,魏惠王一开始就提问(下切),核心是「以利吾国」。注意这个「利」字,这是惠王的关注点。然后孟子提醒他「利」不重要,重要的是「仁义」,然后又来了,王曰「善」(上堆),之后就没了。如果真的关心孟子的观点,那么应该去问诸如「到底什么是仁义呢?仁义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何实行仁义呢」之类的问题,下切,了解更多的信息。

到底要不要实行仁义,实行多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惠王并没有兴趣去了解孟子的主张,这跟当年他对公叔痤的回答的态度,是差不多的。要综合起来看,惠王这人并不是脚踏实地兼收并蓄,而是逐利倾向严重,对我有好处我就听,我感兴趣我就听,短期看不到好处的事情就不干。那么哪怕有杰出的人才,也就难以判断和使用了。

战国初期的魏国,是第一强国。正是在魏惠王时期,经历了从盛到衰的历程。在挫败魏国方面有重要影响的公孙鞅、孙膑,都曾为魏效力。然而在魏国难以发挥,孙膑还被庞涓陷害身残。最终他们的功名,都是建立在消弱魏国的基础上,挺有讽刺意味。

正是在公孙鞅大破魏军之后,秦孝公封鞅商于十五邑,号商君,有了「商鞅」这个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名字。

过度的目的心态

当一个人语言频繁上堆时,背后一种典型的心态是强烈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导致缺乏耐心、急于控制话题。上堆在这时候,用来快速结束话题,从而导向自己的目的。

例如魏惠王,一旦对方的回答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快速结束。

在具体特定任务上,尤其是紧急事情,有高度目的性,是正常的。但是在性格层面的强目的性,却是非常大的问题。

一个人在高目的性的时候,只会关注自己的任务,会忽略当下的其他内容,诸如他人的观点、他人的需求。

从成功的角度,这意味着长期被高目的性驱动的人,很容易忽略没有那么紧急但是对长期发展非常重要的东西,例如跟人的关系(无论是对他人的深入理解、还是情感交流)、对世界的理解。而缺少这些,往往更难达成目的。因此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忽略基本功去关注目的,难以达成因此更加目的驱动。

从情感的角度,很容易忽略当下,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够放松,缺乏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管理上级

除非你是公司的最高层,否则,工作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管理上级。

很多人听到「管理上级」,就觉得不可能啊,老板给我穿小鞋怎么办啊、老板不会听啊之类的。老板可是发工资给我的人啊。

其实,我觉得就跟管理客户一样。客户是给公司发钱的,但是作为企业,你应对客户百依百顺吗?

恰恰相反,应该是一方面有价值,一方面有彼此合作的规则,大家相互尊重相互满足,这关系才能长久。

而且,上级跟客户还不一样,客户很多时候和我们没那么紧密的联系,所以偶尔迁就还行。

然而,对于工作中的合作关系,长期要彼此愉快成效卓著,基本规则就要设定好。一味的迁就,无论是对老板、客户还是下属、同事,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例如我去老板的老板那里投诉新老板,感性的原因,是觉得愤怒、委屈,我做了各种事情,你上台调查都不调查,就直接说我不胜任,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啊?你当我是什么啦?

理性的原因在于,新任老板这么没规则(不尊重事实、不尊重员工、不尊重工作),如果就让他这样胡来,下次很可能老板就会变本加厉。

老板,也是需要教育的。

所以我就直接跟老板说:

「首先,你是老板,所以你一定要做这个决定,那可以。但是,你的行为,我认为有严重的问题。因为你缺乏对基本的调研,就在下判断。例如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也没去思考到底这个项目需要什么能力,就说谁都能做,又说SSS更能胜任。那我只能认为,你的基本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我可以交接这个项目,但我会向你的上级投诉你,你觉得这样OK吗?」

我需要清楚的告诉他,到底我认为他问题在哪里。毕竟你不说,人家怎么知道呢?

很多人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觉得别人的做法(可能是老板、下属、同事、客户等)有严重问题,但是他们从来不当面指出,背后说来说去,甚至期望他人主动发现。

现实是,大多数时候他人没那么聪明,聪明人也可能会装傻。

如果长期关系中觉得有阻碍合作的大问题,我觉得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直接指出来,简单明确。

说了,对方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情。不说,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而且我直接告诉老板,我准备向他的上级投诉。这也是透明化,告诉他因为他的这种错误行为,我准备采取什么措施。

我投诉,不是投诉老板让我交接项目,这是老板的职权范围。

我投诉他,是投诉他在缺乏基本的事实调研基础上,胡乱下判断。这是基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问题。

而且我还有我们沟通的具体实例作为基础。

这个理由,他没法辩解。

投诉,尤其是投诉老板,那自然是要逻辑严谨事实充分理由靠谱,不能被抓住破绽。

设定和捍卫规则

领导者设立规则,跟随者遵循规则。

一个人如果不能设定规则,也就谈不上什么领导力。

好人的问题,就是他们没规则。或者是没法捍卫自己的规则,被别人踩一步就进一步。

例如很多好人式销售,客户砍价就乖乖的被砍,砍了一次还被砍第二次。

同样的,好人式员工、好人式老板,也有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很多时候,有这个问题,的确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因为他们不愿意,为捍卫规则买单。

例如,我直接投诉老板,我觉得最坏的打算,无非就是离开微软呗,也做好了被穿小鞋的准备。虽然当时我相信,不至于这些结果。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正是很多「好人」的处境。

一步一步的自己的规则被打破,利益被蚕食,最终越来越弱,无法收场。

当然,好人也未必被逼到这种程度。但那就要取决于他们的运气了,看对方这样。就跟六国,割多少城池,就要看秦国的心情和胃口了。

其实这样的背后,往往是软弱,有依赖性。例如如果销售一定依赖于某个客户,一定要成交,那就气势弱了。员工觉得老板要是给我穿小鞋怎么办,我可不能丢了工作啊,员工气势就弱了。老板觉得这个员工是骨干啊,离开他公司就没法运转了,老板气势就弱了。

我们讲倒追思维,创造高价值、高吸引。从关系的角度,是更多的让别人需要你,创造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让自己有所选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没得选,那个日子就够煎熬了。

然而很多好人,看上去他们牺牲、付出很多,本质上他们是功利的,指望着一段关系就能解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致力于做好基本功课、让自己变得高价值、有选择。

他们从来不认为规则是高价值的。他们很少思考规则的话题,在面临冲突的时候,他们首先牺牲的就是规则。

而优秀的领导者,才会认识到规则是有非常高的价值,愿意付出代价去思考、设定、捍卫规则。

例如,比尔·盖茨,认为要以事实为基础去管理企业。那么就需要投入资源,去建立基本的信息服务体系,让员工快速得到信息。

领导者,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护人。

组织的领导者,是组织规则的制定者、守护人。

而自我领导者,是自我规则的制定则、守护人。

对我来说,无论是老板、还是客户,和我共事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尊重事实、尊重人。

新老板的做法,严重超过了这一底线,那我就需要去捍卫这种规则。

那时候,我也是第一次跟老板有这么正面的大冲突,经验不足。从今天来看,其实方式上还可以做的更好。

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第一次,那经验永远都不会充足。也是在一次次跟老板的斗智斗勇中,最后我能很好的把握分寸,哪怕是规则斗争,如何即达成目的,又搞定关系。

例如那次,至少有一个收获。就是后来,老板跟我会谈,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拍脑袋就说「我觉得这事就是这样的」。

要讨论问题,请你拿出事实来,用事实支撑你的观点。

哪怕你是老板,也一样。

合理的规则,才是长远利益的保障。

毛泽东选集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也是这个道理。

你做的不好,所以要换掉你

项目后来我交接给了SSS。

SSS也是努力做事情,把项目做的不错,绩效看上去挺好,也得到了总部的表彰。

然后,我的老板,又把SSS叫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说:「这个项目,你做的不好。所以接下来,你不用负责这个项目了,我亲自来负责。」

SSS发飙了,说,「我怎么做的不好了,这个总部刚还表彰过?」

这次老板有长进,没有说「我觉得是那样」,而是挑了几个小毛病。

但这些毛病实在是太牵强了,要挑刺谁都能挑啊,SSS不服,怼住就是不肯交接项目。

而且SSS觉得「好啊,你不是说我项目做的不好吗,我偏要把绩效做的更高,看你怎么有借口抢项目」。

他就各种办法去做高绩效,包括死缠烂打,让我们帮忙做各种事情。于是结果是数字就更好看了。

这样老板那个「你做的不好,所以我要亲自负责」借口,更不好使了。

这就看上去挺搞笑,经理跟下属争项目,还没争下来。

从我们的看法,明显老板是看到这个项目日益火热,想要亲自负责,这样好争功。吃相很难看。

而且,老板的手段吧,很低级,一定要说做的不好(又是脱离事实),强行找借口。

没想到员工也不好惹,搞成这个僵持局面。

后来我跟同事复盘这个事情,同事说:

「你说老板吧,吃相太难看。稍微牛逼一点的老板,哪里用得着跟下属争功。本来团队的功劳,也就是老板的。反而聪明的老板都会把功劳给下属,让下属在公司里面有声誉。

再说了,实在想要抢功,也别说别人做的不好。就说这个项目你做的非常好,接下来因为非常重要,我决定把它提升为部门的一个核心任务,亲自接手,也为项目争取更多的资源。我们讨论一下,怎么一起来把这事情做的更好。

老板这样一说,属下得到了认可,交接也没话讲,名正言顺。

反而老板偏偏去批评SSS,又没有事实基础。那人家反过来咬一口,也就自然了。」

负面激励 vs 正面激励

然后我们讨论了新任老板,和前任的差异。

新老板吧,是负面激励导向的。他想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总是先挑员工的毛病,然后想要大家干活。

老板的心态就是,你们这帮人,默认就是偷懒的、耍滑的,我要多管着你们,你们才能出力。

而我们团队的水平,已经是非常高的。老板的专业水平,反而是比我们低。当然,他的管理水平,貌似也比我们低。

老板挑的毛病,非常牵强,大家自然不服气。干活干的多,反而容易被挑剔的多。这样一来,越来越倾向于干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的能不管就不管。

这跟以前额外努力,作出高质量服务,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后老板因为大家越来越消极,就拼命的想要让我们做事情,就继续挑毛病,给压力,但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毕竟团队整体水平高,哪怕是偷懒,基本的绩效数字还是过的去的,老板很多时候也没啥好办法,只能靠强压,但这个效果也有限。

而第一任老板吧,他是正面激励导向的。他默认员工是有能力的、想要做好事情的,所以更多的是在鼓励支持员工,例如各种夸奖员工肯定大家的工作,想办法让团队成员开心。

其实从干活的角度,我们在第一任老板手下,干活要卖力很多。在第二任老板手下,其实干活质量有打折,数量有减少,然而大家非常的不爽。

我们能帮你们打杂

我们的部门挺特殊,组织架构,是在售后的服务中心。但从工作职责上,是对微软的合作伙伴诸如经销商啊之类,提供销售、技术方面的咨询和支持。

也就是说,机构在售后;工作内容在售前。

这种特殊性导致,我们在公司内部,能否得到销售市场部门的支持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有次,我看到我们的老板,出现在面向销售市场部门的电子刊物上,算是做内部营销。

跟老板头像同时出现的,还有一段话,大意是:

「微软的销售非常忙,有很多工作。我们团队可以帮助你处理一些事务性的事情,这样让销售们可以抽出时间,去干更重要的事情。」

我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正在喝水,真是差点一口水喷到显示器上。

我靠,这不是就是说「我们能帮你打杂」吗?这是一种低价值的定位。你都自己把自己定位为打杂的了,还指望别人怎么重视你?

要是我去写这个,大概思路应该是:

「微软的产品有很强的专业性,我们的经销商缺乏能力,去传递微软价值给客户,围绕微软产品打造专业化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我们XXX团队在做的事情,帮助你的经销商变得更有能力,能销售出微软产品的价值。」

这也是第一任经理在任时,整体的思路,对部门的定位是高价值的。

而原定的接替第一任经理的人选,也是高价值思维。

然而高层硬是砍掉了原定人选,把我们第二任老板给推上了位置。

看到老板的「自我营销」,我就感觉团队完蛋了,前途渺茫。

如果老板愿意征求一下员工的意见,他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东西。然而在这些事情上,老板自己就直接决定了。

我跟同事讨论这件事情,同事说:

「老板也太没有水平了。哪怕他真的觉得我们现在就是在打杂,也不能就这样说出来啊。这样说去来,怎么在公司里面有地位,自己把自己搞死」。

低价值心态 vs 高价值心态

从心态的角度,我的第一任经理,和第二任经理,有本质的差异。

第二任老板,对自己、自己部门的认知,是一种低价值感的认知。你看他给销售部门的内容,就是「我们能帮助销售部门解决事务性问题」。

而他做事情,的确也是,更关注鸡毛蒜皮的事务,而缺乏对高价值工作的关注和投入。

而第一任老板,定位则是「销售和传递微软产品的价值,赋能与支持微软生态系统」,这个高度就不一样。

而且他的做事,也是往这个方向布局的。

我的第一任老板,有一个非常强悍的能力。就是他会提前意识到,公司和未来需要什么,就开始往这方面做投入,例如启动试点项目。

然后,当全球、总部开始往这个方向走,就会发现,哎呀,中国区已经在这方面有实践了,还作出一些初步成果,可以参考了。

那么,业务上,大家就要向中国区的团队学习。

而且他这些项目,就成为了他的老板、老板的老板,可以向更上层的老板展示业绩的、展示先进性的东西。

我当时就感叹啊,一流的下属吧,是能够成就老板的。

公司、部门发展需要、老板们力挺,自然就不一样了。

微软服务中心,是一个成熟的组织。在成熟组织里,基本上各种奖励、提升都是排排坐分的。

然而我的老板,每年都被评选为优秀先进。

第一任老板,会帮助员工砍掉很多其它部门、客户的要求,扛掉一些来自上级的压力。告诉我们,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因为他的价值感高,也并不特别在乎这样会得罪谁。

而第二任老板,他的价值感低,很害怕得罪其它部门、得罪他的老板。所以很多时候,各方面的需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他都做「好人」全都答应下来。

问题是,他做了好人,事情却是要我们员工来做的啊。于是员工就各种负担。

而且第二任老板吧,是别人要求3块钱,他还会再加个2块,让你做5块钱的。

下属要听话全做,恐怕累死累活还满足不了要求。

而且,因为老板价值感低,不敢也缺乏能力在公司里面,为员工争取权利。例如,本来该有的升职加薪,往往都没有。

其实他把自己定位为打杂,那就已经没办法了。你看,你总不能说我们员工打杂很辛苦,所以要升级加薪吧,挺难。

而第一任老板,定位是诸如「销售和传递微软产品的价值,赋能与支持微软生态系统」。这种层面,争取资源就容易很多。

色狼思维 vs 好人思维

前面我们谈到:

大多数人、大多数企业,本能的有两种典型思维方式:

  • 色狼思维(过度自我、强力推销)
  • 好人思维(服从规则、有求必应)

这两种思维,都属于「屌丝心态」。

所谓屌丝心态,实质是低价值感的思维。对内,觉得自身缺乏价值感,无足轻重;对外的行为上,又往往做的是廉价的事情。例如「色狼」的强行推销,「好人」的有求必应。

我的老板,在管理上,他就体现出两种思维。

面对员工,他的表现是过度自我,强行让员工接受不合理的决定。而面对他的上级、销售部门等,他又体现出有求必应、自我贬低的一面。

因为缺乏对自身价值、能力的自信,当他觉得自己面对高价值、有能力影响他的人时候,态度上就把自己放的很低,哪怕不合理的要求,也去满足。而当觉得自身处在高价值、高能力区位,例如面对下属,他态度上就变的很强强硬,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做事的逻辑。哪怕下属的看法是合理的,他也表现出不在乎。

然而,即使面对员工,他这种自我的高位感觉,其实恐怕内心自己都缺乏自信。别说员工不一定买帐,可能他自己也清楚,这种高价值感并非来源于自身实力,而是权力的结果。因此他更加在意要保住职位,对于能影响他职位的人、部门,那就更容易妥协,难以平等面对。

他对人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取决于对方是否比自己高位、能影响自己的利益而定。

归根结底,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能力感低,他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但他这种做事方式,无论是对内的过度自我,还是对外的过度妥协,都导致他的行为上很廉价,做的事情对内对外都缺乏高价值,那又坐实了低价值心态感。

而即使在「好人思维」状态,其实本质上,他也同时是在过度自我的色狼思维下。就像写给销售部门的营销介绍,他定位我们部门的价值是打杂,但这真正是销售部门想要的吗?对于销售部门,依然有比打杂重要的多的事情。

老板还是没有去深入调研、分析,而是在用自己的心思,拍脑袋去揣摩别人的需求。因此哪怕他表现出好人态度,也未必能得到对方的兴趣。

色狼思维和好人思维,是屌丝心态下的一体两面。

看上去他做了很多事情,但都是在低价值感心态下驱动,继续做低价值的事情,所以很难改变局面。

对员工的价值认知

第二任老板上台后,想推动我们做一些项目,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的策略是,做的好的人,会发电影票。

感觉就是幼儿园小朋友,表现好就发小红花嘛。

然后我们就吐槽说,哎呀,你这个月可以得到两朵小红花啦。

这些大家又没啥兴趣,老板就每天强力各种要推大家干活。

我有同事就去跟老板说,大意是不能这样让大家干活,这些缺乏意义又耽搁大家时间。最后同事说了句,你要是实在想要大家额外的工作,那也需要让大家有好处啊。

老板说:「不是已经有电影票了嘛?」

我的同事就崩溃了,无语。出来就情绪激动的跟我们讲这个对话。

我这里说起这个故事,是想说,这事吧,反应出老板,对于员工工作价值的认定,是很低的。

看上去他在推大家做各种事情,然而他觉得,做得好,发电影票就足够表达认可了。

他并不觉得员工的工作价值高。同样的,也不觉得团队的员工,价值很高,需要重视,需要建立好的关系。

其实这些吧,往往是他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价值认知,投射到外界身上。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往往是等同的。

老板自己做员工的时候,大致上应该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低价值的、不值得尊重的。这种思维,自然的投射到了他对我们的看法上。

所以对于我负责的项目,他可以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很自然的说「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无非是把他的经验,带入了。

反过来,我的第一任经理,他对自己的价值认知是高的,他也是在做高价值的事情。他对于下属的认知,也是相信他们是高价值,能够作出事情的。

在此前我分享的一个案例中:

刚进入微软不久,遇到客户的一个案例,问题很难,我感觉没有信心。

我就去跟经理说:「这个案例很难,我们需要专业的人来处理」。

意思就是,我觉得自己不够专业,缺乏信心,有点怕。

然后经理的回答很妙:「所以我们招了你呀」。

这背后,就是经理认为,员工哪怕现在有挑战,依然是可以搞定的,是专业的。

同样的,比尔·盖茨,他是一个高能力、高价值感的人。他招聘员工,也是相信员工有野心、有激情,想要干一番事情。当然,这个有严格的招聘流程做保证。

所以比尔·盖茨打造微软公司,关注的是赋能员工,做好服务,给员工资源和机会,让员工可以发挥出高度的能力,对员工整体有充分的尊重。

反过来,我的新任经理,因为认为员工是低价值的,工作没什么意义,缺乏对员工的尊重,就是他自然的表现。而且觉得员工是缺乏能力缺乏责任感喜欢偷懒的(为什么他有这种感觉呢,从他在经理位置上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应该还是他对自我的判断上来的),喜欢各种插手管控,关键是他又不专业,而且还不愿意去学习了解。

屌丝心态的领导者,容易认为自己缺乏价值和能力,员工缺乏价值和能力,于是安全感低各种想要管控,又没有能力搞定,很多企业管理的乱象,跟这种心态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