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18个误区
有天我在办公室,看到SSS在看一本书,书名大致是「管理的18个误区」。是不是18这个数字我忘了,但格式就是这样。
我就问他:「您是想篡位吗?」
他诡秘的一笑,说:「不是,我就是想看看,我们老板犯了其中的多少条。」
我问:「那到底犯了多少条呢?」
他说:「好像除了一条,别的全都犯了。」
新经理的上任,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
对比不同老板下,同一个团队的士气、工作状态、发展预期,我深刻的感受到,领导者对于团队,是多么的重要。由此,对领导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去更多的研究这个话题。
然而,这时候还更多的是一个「研究」的状态,另外一件事情,让我开始去投入到领导力的实践当中。
从消极抱怨到主动改变
那段时间,我负面情绪比较重,抱怨比较多。
然后有次,我在抱怨老板的时候,SSS说:「我觉得吧,你抱怨的比较多了,这对你、对别人都没啥好处。你看MMM、NNN,他们最近吃的亏比你多多了吧。人家还不是表面上很低调,没说什么,但实际一步一步的在改善局面。你这样持续抱怨,情况并不会改变,反而本来支持你的人,因为你的这种情绪,容易远离你。」
他说的挺有道理啊。
我觉得不应该这样下去了。
我就思考,我这么多情绪吧,很大程度,也是觉得自己做了不少事情,但是缺乏认同、激励。然而,善于认同、激励他人的人,是非常少的。
与其我等待别人来认可、激励自己,不如成为一个善于认可、激励他人的人,这样我自己会更有价值,对他人、对团队也是一种贡献,也可以有所改变。
好啦,打定主意,就开始行动。
从哪里开始呢?
我从存档里,翻出了第一任经理,1年左右的所有邮件,看看他日常到底是怎么沟通的。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受鼓舞,他是如何肯定员工、夸奖人的。
同时,部门里还有几位善于夸奖、鼓舞他人的同事,我也研究他们的沟通案例。
从各种沟通案例中,我发现,貌似有3个要素,在他们夸奖、认可他人的场景中,普遍出现。于是我总结发现了夸奖他人的FFC法则。
FFC法则
夸奖切忌空泛。
包含3个元素,你的夸奖会听上去真实可信。
我将这3个元素,统称为FFC法则。它们是:
- Feeling:感受
- Fact:事实
- Compare:对比
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的服务很赞!
这个只有一个F:感受。
如果我们这样说:
你的服务很赞啊。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其他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
在这句话里,包含了:
- 感受:你的服务很赞。
- 事实: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
- 比较:换一个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真实具体了?
忽略了这3个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往往你夸奖效果,会大打折扣。
再分享一个案例。
2008年,我参加国际青年成就(JA)的公益活动。
我和7、8名来自500强公司的志愿者,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给学生做一个公益的求职课程。课程在周日进行,持续5周。
我是志愿者团队的组长,需要负责整体的协调工作。
在课程结束后,我收到了Lucy(化名),学生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发来的邮件。
如下是我的回复邮件。
Hi Lucy
看到这封邮件很感动。
过去的两年里,我每次做完什么事情,都是很开心的告别。因为我总觉得未来很精彩,很多事情可以尝试,总是急不可待的想向前冲。
可是这次我有些沮丧。这次JA是我两年里,第一次想让时间停下来。
其实感动不是从收到这封邮件开始的。在国庆节与你第一次讨论CG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不一样,因为你总是在谈「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总是在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即便如此,在整个课程中你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无论是对工作的热情与承诺,还是才华与创意。
谢谢你。能够与你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John
让我们来看看,这3个元素:
1) 感受
- 看到这封邮件很感动。
- 我有些沮丧。
- 能够与你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2) 事实
你总是在谈「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总是在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
3)对比
- 过去的两年里,每次做完什么事情,都是很开心的告别 => 我两年里,第一次想让时间停下来。
- 国庆节与你第一次讨论CG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不一样 => 即便如此,在整个课程中你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做关系与做销售
当时我研究前任老板的邮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关键。
那就是,前老板的影响力,很大程度是日常的布局,潜移默化的建立。
举个例子,他手下的员工,往往提拔的比其他团队要快要多。
当我回头去读他一年的邮件时,才梳理出内在的脉络。
例如平时有客户反馈,感谢员工的工作,他会分享出来。
他还会鼓励员工做专业讲座,建立在部门中的专业感、价值感。
这些日常的积累,导致往往其他人心目中,就觉得这位员工很专业、工作做的出色,还帮助过自己。那么,信任、价值感,日常就有了。
这样,当最后员工升职、加薪、启动新项目的时候,需要影响他人决策时候,往往其他人就可能觉得,这个人一直不错啊,应该之类的。支持力量就比较多。而且也有具体的事例支持。
最后「销售」那一下子,看上去轻而易举。然而,这些的基础,是平时的「关系」建构,潜移默化。
反过来,我们的新任老板,他往往是急于就成。无论是对下属、还是对其他部门,想要影响别人,就希望一次搞定,强行销售,忽略关系。然而他又没没有那种能力,于是各种问题就出来了,例如员工强烈抗拒,对销售部门做的内部营销非常廉价。
因为「销售」效果不佳,他又更加用力强行「销售」,不仅仅是忽略关系建立,而且本身他的行为,就快速的破坏了已经脆弱的关系基础。所以再用力,也难以改变局面。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出色的领导者,关注关系建设;糟糕的领导者,关注强行销售。
练习、练习、练习
发现了FFC法则之后,我那段时间,抓住各种机会练习。
例如去餐厅吃饭,看到服务员就研究这个人有啥亮点,无论是穿着打扮、服务还是其它。
抓住机会就夸两句。
不知不觉就功力大涨。
中国人一般是很含蓄的呐,大多数人听你夸奖他,会说「哪里哪里」。然后如果你的夸奖到位,继续下去,他们一开始脸上还是要绷着,后来就忍不住笑开花。看着这种变化,挺好玩。
这件事情,重点在于要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而持续坐下来,其实也就是在思维上,引导我去更多的关注别人的优点。
而且你让人开心了,通常服务员的态度也更好,自己也容易开心。
那段时间还有个附加收获,就是服务员开心,有时候就会主动多送点小菜啊之类的。
菜上齐之前,不要争吵
有几次,我跟朋友一起吃饭。
因为上菜速度慢啊、菜不好吃啊之类的原因,朋友会比较怒,找服务员理论。
我就跟他们说:「菜没上齐之前,不要跟服务员理论。否则你都不知道他们会做什么。」
他们就会觉得很有道理,哈哈哈哈一笑,说你太狡猾。
其实真的菜上齐了,情绪已经过去了。而且这么说大家笑笑,也就冲掉了情绪。
而且后来,再一块吃饭,有类似情况,他们会主动提醒说:「John说,菜上齐之前,不要理论。」哈哈哈一笑。
其实吧,我是觉得,没必要用负面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哪怕餐厅有问题,大多数时候,直接态度和蔼的沟通,就可以达成目的了。
以我的经验,遇到问题,微笑着去跟服务员沟通,直接提要求不发泄情绪,往往更容易得到正面的响应,而且不至于背面被做点手脚。
但这种话直接说出来,容易让人感觉是教训人了。反而用「菜没上齐别理论」这种方式,诉诸于对方的利益,容易接受,还让人印象深刻。
John,你太厉害了
有次我跟同事,电话会议他的客户。
他发起会议,首先把我们两做了介绍,然后就让我们聊了。
我刚刚跟客户没说几句,就看到同事发即时消息跟我说:
「John,你太厉害了,30秒」。
我当时忙着跟客户谈事,会议结束,我电话问同事:「什么30秒,怎么听上去这么别扭呢哈哈哈」
他说:「客户感觉很爽啊,明显态度都变了。你太牛逼了,30秒就让客户飘起来了。」
我那段时间每天狂练夸奖/ 拍马屁大法,都习惯了,没啥特别感觉。后来一想,好像是客户介绍了一下背景,我就说「哎呀,您是这方面的前辈啊。当年这一块,难度很大啊,微软也没有几位能做得好的,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客户就挺受用,跟我说其实也没啥啦,balblabla。
两段、三段……九段
有天晚上,我去吃晚饭,出门碰见了黄老师,还有他太太。
黄老师跟我介绍了他太太,然后说他们待会去看电影。于是我们就一起去吃饭。
我就开始施展拍马屁大法,跟黄老师的太太说:
「黄老师在我们这里,是深得人心啊。上次XXX(老板的老板)跟我谈话,说你看,你就不能像黄老师学习。人家本来带着几百人的团队,辞职来到微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
然后我就真的跟黄老师来学习了。黄老师真是厉害啊,上次balblablal」。
反正我就一口气FFC说下去。
这事吧,真正的难度是,的确平时积累了一堆事例和感受,所以才能一口气往下说。
黄老师和太太明显听的,那是非常开心啊。
我听见中间黄老师说「两段」,后来又说「三段」。开始还没听出什么意思,只管说我的。
后来听他说「八段」,我明白了。
最后他说「九段」的时候,好几分钟过去了,我一直说个不停,黄老师跟他太太也是一直笑个不停。
我也挺得意的。心想,妈呀,大法已成。
帮助其它团队成功
我收到了这么一封邮件。
说明:原文为英文,已经改为中文。其中部门和人名,作了化名处理。
From: GPP
To: John Xu
Cc: GPPSubject: 答复: 上海市天同公司 – 如何在中国订购媒体中心周边硬件
Hi John,
请问您已经将解决方案反馈给经销商了吗?能否了解您对此次请求的满意度?
Emily Zhu
GPP是微软客户部门下面,新成立的一个内部服务团队。
由于微软越来越大,导致不少问题,连微软内部的员工,也不一定知道该找谁进行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将「不知道找谁」的问题,转交给GPP团队,由他们帮助解决。
由于我经常和经销商打交道,自然会从经销商那里,得到一些「不知道该找谁」的问题。既然有了这个服务,当然要利用。所以我已经两次,寻求GPP的帮助。其中一次,就是咨询「上海市天同公司 – 如何在中国订购媒体中心周边硬件」的问题。
Emily是GPP部门的负责人。
当看到她的邮件后,我的反应是:为什么她会发这封邮件呢?她的需求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团队,「生存」应该是首要的需求。而在企业中,生存的根本原因,是对于公司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所以,Emily应该是想寻求一些证据,证明团队的工作,的确对于公司是有价值的。
我回复了邮件:
发件人: John Xu
收件人: GPP; Emily Zhu
抄送: ***
主题: 答复: 上海市天同公司 – 如何在中国订购媒体中心周边硬件Hi Emily
我已经转发了方案给经销商,但还没有来得及跟进。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信息已经足够了。
趁此机会,我想感谢您们的帮助。这是我第二次利用GPP。在上一次的ESD(一款产品)销售项目中,你们提供的参考案例,帮助在销售演示中,说服了客户。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原型验证阶段。
在经销商的销售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需要公司内部跨部门合作的情况。但是有时难于快速找到相关的内部资源。GPP在这方面弥补了一大缺口,这将会有利于我们促成销售项目和经销商满意度。
再次感谢你们的工作。
John
在发出邮件后,我很快的收到Emily的电话,表示感谢。
事情并没有结束。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内部的电子期刊,发现了我的这封邮件。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成为了两个引用的「客户反馈」。在一家大公司,你不仅仅要做事情,而且也要让自己的工作「看得见」。电子期刊是一个有效的曝光方式。
其实这是我预期的结果。
当我回复邮件时,我的目标是:不仅仅是让对方感到我个人的谢意,而且能让他们用此作为一个证据,向其他部门、总部的上级,显示工作的价值。
在第二段,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帮助公司的销售项目。
趁此机会,我想感谢您们的帮助。这是我第二次利用GPP。在上一次的ESD(一款产品)销售项目中,你们提供的参考案例,帮助在销售演示中,说服了客户。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原型验证阶段。
而第三段,则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整体分享,我对他们价值的认知。
在经销商的销售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需要公司内部跨部门合作的情况。但是有时难于快速找到相关的内部资源。GPP在这方面弥补了一大缺口,这将会有利于我们促成销售项目和经销商满意度。
想象一下,这些话难道不是他们自己很想说的吗?但是让一个他们的「内部客户」来谈,要比自己有说服力很多。
我的措辞,重点并不是我多么感谢他们的帮助。而是从公司业务的角度,去讨论他们带来的收益。个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家公司维持、扩充一个团队的理由。
在那份电子刊物上,我看到还有其他两个来自销售的反馈,形式如:
感谢GPP的工作,给我很大的帮助。
相比之下,谁更有说服力?谁更能给GPP深刻的印象?谁更能帮助GPP展示他们工作的价值?
在此之后,当我们部门寻求GPP的帮助时,如果比较紧急,他们常常会在公司流程的范围内,帮助我们更加优先的处理问题。
惠普中国前CEO孙振耀曾经说过:「要懂得去抢别人的优先级。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很多人需要一个人的合作时,这个人就要对手头上的事情分出轻重缓急。你在对方那里的优先级程度,决定了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支持。不要去抱怨别人不帮你,多去反思自己在对方的心里有什么样的优先级,多去建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誉和地位。」
谁是你的票仓
无论在什么组织,要成事,往往都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者。
这就像总统选举,你有没有足够的选票?你的票仓在哪里?
当时我对比两个老板,前任老板吧,他的员工、他的上级、以及在总部,都有力挺他的铁杆票仓。
然而第二任老板,好像他没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员工吧,因为权力和利益,可能短期特定事情上支持他,整体反对力量很大。上级,对他貌似也缺乏支持。其它部门,他也没有强力的支持者。
从政治意义上,他很孤独,挺尴尬。然而他也没有做多少事情,来推动关系,建立票仓。
对团队的责任
在新老板上台后,面对管理的大滑坡,我意识到,以前我认为理所当然的团队环境,其实是有人精心经营的结果。这包括整个公司的体系,此前一系列管理层的努力,我的前任老板的工作,以及团队成员自发的维护。
现在,这个团队以前的很多支持型力量,都在消解。很多时候,是团队成员还在自发的维持着它。
如果我真正在意这个环境,那么就不应该等待别人,而是自己也要承担起维护团队氛围的责任。
所以那个时候,我开始站在领导者的视角,主动去思考,如何让团队往好的方向发展,并且采取行动。
前面的GPP案例,从团队的角度讲,算是帮助团队争取其它部门的票仓。
再比如,我在我的博客上,写文章,把团队日常的一些有趣的点分享出来,也算是一种团队氛围的促进,以及营销。
分享一篇当时写的:《7.23团队活动记》。
7.23团队活动记
1)晚上9点,浦江游船
站在船头,迎着江风。外滩两岸的夜景,从船上看去,尽收眼底。换一个视角,平日里所熟悉的景色,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老话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正是农历六月十八,月亮刚刚升起。又大又圆,挂在高楼间的夜幕里。长这么大月色看了不少,却从没注意到这样的景致。也许如人所说:我们常常忽略掉身边的风景。
观月大致会引发起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联想。「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的是时间上的悠长;「千里共婵娟」,说的是空间上的辽远。岁月是漫长的,天地是广阔的,然而月光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让过去和现在,东西和南北有了一个共同的参照。
对时间和空间的感慨,往往会和两种情绪联系在一起:相思和怀旧。所以中国的诗词,与月相关的,这两类很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怀旧;「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相思;「同来赏月人安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则两者兼有。
然而就算无人同赏,无人可思,无旧可怀,也不必坏了观月的心情。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寂寞的时候也自得其乐,才是值得学习的人生态度。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要学会发现和欣赏这些身边的风景。
2)下午6点,万体馆攀岩场地
老板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然而某一天,突然出手,就引来众人瞩目,原来老板这个也练过!比如上次的足球比赛,又比如这次的攀岩。下一次会是什么呢?
还有Jeff,攀岩如履平地,人才啊。
所以Jacob总结说:以后要跟其他team比赛攀岩,输了的请客吃饭。我们派老板和Jeff出战,稳赢。
我还有一计,让Jacob打入敌人内部,这样胜率就更高了,^_^
3)下午3点,战略高手网吧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游戏这东西三日不练手生,何况几年。想当初也算是帝国高手,现在——眼看果子吴的铁骑冲进了我的家园,杀我农民毁我田。欲乞兵救楚,奈何我方虽是五国联盟,但至少三家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员,只管种田,从不出兵。罢了,罢了。
我的大好河山被果子吴以清Queue的速度扫掉,这点倒是和其工作风格高度一致。不过太强了也不是好事,众人索然无味,纷纷退出竞争,改打CS。教训:竞争对手也是Ecosystem的一部分,不要把行业给做垮了,:)
我的CS技术向来很烂,庆幸的是还有更烂的。所以杀人数还略多于被杀数,而且基本上回回都有枪又有钱——当然主要功劳还是team member的。
虽然我的技术烂,但还是有亮点的:善于使用闪光弹。趁着敌人泪眼迷茫的时候,冲上去干掉一个。应该跟韦小宝使用石灰算同一类型。尽管这类行径为某些正道人士所不齿,不过觉得古龙的《孔雀翎》里有段话说得好:
秋凤梧道:「家父虽然胜了前辈,但大雷神却还是天下第一!」
金开甲道:「不是。」
秋凤梧道:「是。因为家父并不是以武功胜了前辈,而是用暗器。」
金开甲沉下了脸,厉声道:「暗器难道不是武功——你难道看不起暗器?」
秋凤梧道:「我……」
金开甲道:「刀剑是武器,暗器也是武器,我用风雷斧,他用孔雀翎,他能避开我的风雷斧,我不能避开他的孔雀翎,就是他胜了。无论准也不能说他胜的不公平,你更不能。」
打游戏还是能看出人的性格的,比如Jacob继续保持着一贯的老奸巨滑,经常蹲在角落里,等人走过的时候放冷枪。
领导力的MOI模型
发了这篇文章。第二天,我在走廊上遇到了Billy,Billy是我另外一个团队的同事。
Billy看见我就说:「嗯,你的文章写的不错。尤其是把Jacob的嘴脸,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们就哈哈哈大笑。
最早Billy在我们团队,我刚进入微软,对他的印象很深。
因为那时候,大多数同事都经常加班,貌似Billy,总是准时下班。
然后我发现,Billy有一个牛逼的能力,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从不拖拉。应该说,能现在搞定的,不留到5分钟后。
记得有一次,他的客户有一个问题,需要另外一些信息。我的性格就准备下来再说了,Billy就直接把另外一个人电话进来,现场搞定。
后来我曾经跟Billy合作项目,他做项目经理,我做开发经理。每次开会,Billy都是干净利落吧各种问题现场解决,有需要明确的立刻明确,责任不清的立即划清,优先级分的很清楚,下来跟进的也就少而且简单。
我这种拖延症患者,心想要做项目,还得找个Billy这样的搭档。
在研究领导力的阶段,我读了一本书,觉得很有启发,这本书叫做《成为技术领导者》,推荐大家阅读。
书中谈到,要让团队有效运作,需要有三种因素:
- Motivation(激励)
- Organization(组织)
- Idea(思想、技术、创意)
用这个MOI模型分析的话,我当时应该是Idea方面不错,能产生好的想法,有思想,有技术,在这方面带动团队推动项目。
我研究如何夸奖、认可他人,是在激励上做提升。
而Billy,则是组织能力出色。
我的第一任经理,这三个方面,都很出色,全能型。
反过来第二任经理,则是三方面都欠缺。
后来George,在度过了新员工阶段后,也加入了Billy的按时下班行列。
然而他还不一样,Billy是6点准时下班,算是遵守公司规则,George则是5:55一定要走。
因为,有一趟免费的班车,开到他家的。他必须这个时间点出发,才能赶上班车。
当时新老板上台,严肃强调纪律,要改变团队懒散的作风。
然而George,顶风作案,不论老板怎么说,怎么敲打,反正5:55是一定要走的。
George语重心长的跟我们说:「这时候不走,那就是4块钱啊」。
又说:「我还要回家给领导做饭呢」。好男人的形象,跃然于眼前。
老板虽然也是一个顽强的人,最后还是被George打败了。
我们看到George,就叫他三个五。
后来有次,Billy跟我说:「我在微软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招了你和George」。
我说:「啊,你还面试过我吗,怎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幽默感
当时在微软团队,我觉得非常好的一点,是团队成员普遍有有幽默感。
而幽默感,也是领导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人有幽默感,通常意味着他认为自己价值、能力高,有充分的安全感,心态放松。紧张的时候,是很难产生幽默的。
很多励志文章,在面对挑战的时候,都鼓励人们要坚持,痛苦会过去。
其实我觉得,这个思路就有问题,是负面心态的反映。真正善于面对挑战的,往往是哪怕有各种打击,依然能够放松,用正面的心态去面对,而非一味的强行抗住负面压力。幽默感,在这当中有重要作用。
记得刚进微软不久,有次晚上吃饭,还有其它部门的一位妹子。
当时饭局上,好像谈到美女的话题。然后妹子跟我老板说:「刘老师,刚才一谈到美女,你们部门的人眼睛都亮了。团队的扫黄工作要抓紧啊。」
我老板眼睛扫了一下,说:「这说明我们团队还有人性」。
巴菲特曾经打比方,说他在股灾的时候,去捞好股票的心情,就像「饥渴的男人进了后宫一样」。
而我们的第二任老板,整体来说,就欠缺幽默感,感觉他太紧张了,大多数时候处于不安全的状态,难以放松。放松下来,应该还是不错的。
当时第二任老板,不是用电影票来激励大家干活嘛。
有次饭局,我有位同事愁眉苦脸的说:「哎呀,项目还剩了两张电影票,但是有三个人超出奖励标准了,怎么办呢?」
我就问同事:「齐国的晏子你知道吧」
他说:「知道啊,不就是那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那个吗」
哎哟,语文学的不错啊。
我就说:「那时候齐国有三个大力士,齐王很宠信他们。晏子觉得这三个人吧,会是祸害,想要除掉他们。那怎么办呢?
有一次齐王开party,晏子就准备了两张电影票。跟齐王说,这两张电影票是IMAX限量版,请赏赐给功劳最大的人。
于是大力士之一就上来表功,说自己的功劳blablalb,够大吧。齐王说牛逼,好,给你一张。
然而大力士之二同样,拿了一张。
大力士三一看不服气啊,劈啦啪啦说了一堆自己的功劳,说,我这么多功劳,难道就不能拿到一张电影票吗?
晏子说,您的功劳,的确大过了一和二。但是这个月没票了,要不等到下个月再给您,好不好。
大力士三说,今天我居然受到这样的羞辱,大功连电影票都捞不到,有什么脸服务客户啊。我去死好啦。
然后他就真的去死了。
一看他自杀,剩下两个人,觉得很愧疚,也就跟着自杀了。
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票杀三士。」
(备注:历史故事,是二桃杀三士)
然后我一边讲故事,同事们就一边笑。
我讲完,Bill跳出来,说:「如果是杨老师在场,当场就要责骂他们,你们这些土鳖,就几张电影票还要抢来抢去吗,有啥好处,你们脑残啊。那三个大力士,被杨老师责骂,羞愧无地自容,只好统统自杀了。」
我们就哈哈哈哈。
成熟与责任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作者指出一个人的成熟,分为三个阶段:
Level 1:依赖
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赖阶段,没有完整的法律权利,要有监护人通常是父母来照顾。出了问题,法律上也更多是强调监护人的责任。
Level 2:独立
在独立阶段,一个人的核心思维是「我」:我对自己负责,我行使对自己的权力。
一个人什么时候会进入独立的阶段呢?以我的观察,很多很多人一生,从思想、情感上都没有走进这个阶段。
例如中国的父母,在催小孩结婚的时候经常用诸如「你都没结婚爸妈怎么开心得起来」之类的话。但这种语言本身就表明了他们的依赖性:一个人的快乐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该是一定要别人做什么。
Level 3:互赖
但人的成长,还有第三阶段:互赖。
互赖的核心是「我们」:我们共享目标;我们一起合作;我们深入沟通;我们融合彼此的智慧与能力,实现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说:
-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
- 独立期的人,靠自己来实现愿望
- 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互赖的基础是独立。就像打游戏组团,每个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开心。那么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础。
在这个层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独立技能,在团队合作、沟通、人际关系这些方面的科技树会更加发达。
从这个三个层次来看,成熟的过程,是承担更大的责任的过程。
当一个人承担对自己的全局责任,他进入了第二层次,是自己的领导者。当一个人承担起对整个组织的全局责任,他就是组织的领导者。
在微软的第二年,新老板上任之后一系列事情,对我最大的影响大概是,我不再等待别人的认同,主动的去寻求提升自我,同时开始主动的去寻求承担对团队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微软的第二年,也是我人生成长的关键年份,尽管过程有很多煎熬。
反过来反思我们的新经理,尽管名义上,他是团队的领导,但是他几乎没有承担多少对团队的责任,很少思考如何发展团队;反而是我们团队的成员们,在激励彼此,在团结队伍,争取资源。事实中的领导者,反而更多的是团队成员。
领导,不是那个头衔,而是谁在承担对组织的全局责任。
阅读领导者传记
在那段时间,我开始大量阅读领导者传记。
尤其我喜欢的一种类型,是领导者自己写的传记,或者基于领导者的回忆整理的。
这样的传记,有几个优点:
1)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例如克劳德·霍普金思(现代广告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传记《我的广告生涯》,就写自己从小成长的故事,小时候家里对他的影响,如何进入广告业,如何从替人服务到自己做老板。这个过程有什么样的人影响了他,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这种能看出人的成长脉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往往有当事人对事情的感受、思路、反思等
因为是自己的回忆吗,那么往往对事情,会有当事人的感受、思维过程、如何决策、事后反思等,这些对于学习领导者的思路非常重要。
毕竟,我觉得读这些人的传记,一方面是增长经验(他们的经验也就成为了我们的间接经验),一方面是研究他们的思路,例如如何看待事情、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决策、如何沟通等。
IBM前CEO郭士纳,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将IBM从破产边缘挽救回来,重塑IBM的人。他的传记《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分享了他在IBM的历程。他做了什么,如何判定优先级,遇到什么事情、有什么感受、如何做决策、如何跟员工沟通,甚至其中还包括了他当时跟员工的沟通邮件。
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哪怕我们在一家公司里面,如果公司规模比较大,哪怕身处其中的员工,都很难有机会详细的了解领导者整个做事的过程和思路。
然而,传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虚拟顾问法
那么,如何将读书读到的领导者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呢。
我有一个方法,叫做虚拟顾问法。
这个办法,就是当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假设那些书中的领导者,是我的顾问,想象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例如,假设我们营销遇到挑战,跟客户的销售沟通成本太高,客户很难理解。
那么,如果乔布斯是我们的顾问,他会有什么建议呢?
恐怕他不会说找500个销售强行推销,也不会说打大的折扣去卖。
更可能的是诸如,「把你的产品和服务,做的简单容易上手;在营销上,让客户快速的体验到高度的价值」。
这样一来,面对问题,你可以请出一堆相关的顾问,基于学习到的他们的思想,写下他们的建议,然后看自己应该怎么做决策。
领导公益项目
当时我的第一任老板,除了工作,还在发起公益项目。
我有次问他,在微软做经理,和自己领导公益项目,有什么差异。
他跟我说了几点。
第一,在微软,他不大操心员工的具体业务问题。因为员工的业务水平一流,他作为经理,只要做好整体层面的工作就好了,例如辅导员工、帮助员工争取资源等。
然后,在公益组织里,志愿者的水平,远远要低于微软员工的水平。所以很多时候,他们自己手头的事情的质量,都有问题。于是他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操心这些具体的工作细节。
第二,在微软做经理,公司是付钱的,员工也有拿了钱要做事的自觉。而且作为经理,也有资源诸如升职加薪之类的手段,来做管理。
但是做公益项目,志愿者没拿钱。那么这样一来,你就没法用最基本的物质手段激励他们,而且也很难做什么惩罚,毕竟人家是无偿干活。那么这样一来,就逼迫你必须去研究人的内在动力,例如成就感、学习成长需求、自豪感、爱心、归属感、荣誉感等,通过内在动力去激励这批志愿者。
最后,他说,如果你想提升领导力,领导公益项目,是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