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建设

知识型组织的三位一体

关于知识型组织,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员工有知识,组织有知识,就是知识型组织」,然而并不是。

例如义务教育体系下的学校,尽管老师们都有知识,工作任务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传授知识。但学校典型的模式,是工厂型组织。

知识型组织真正的核心特征,是群体智慧。

在传统的工业组织中,大多数员工是四肢,少数高层管理者是头脑。而在知识型组织中,头脑无处不在,并且员工整体组织起来形成了超越每个个体之和的智慧。

而知识,是达成「员工智慧和组织智慧」的基础资源。

概括的说,知识型组织,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

  • 以智慧为目的
  • 以知识为基础资源
  • 以学习、研究和创新为持续发展手段

这三者,互相依存。

在高质量的知识和知识体系下,才有智慧。

持续的学习、研究和创造,会巩固现有知识、提升知识含金量等级、吸收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知识和智慧,指导我们更好的学习、研究和创新。

从这个维度,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观点:

  • 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的组织
  • 组织要重视研发、创新

其实都是知识型组织的必然选择。

核心知识点:知识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的知识型组织理念,要落实,最终会体现在组织的知识体系上。

一个组织没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就很难称为知识型组织。

知识体系,是组织的「知识军队」。治军失败,军队不能打,其它的就很难。

对于志在打造知识型、倒追型组织的企业而言,知识体系建设是基本功。

那么从知识的角度,「知识体系建设」自然而言的就成为了倒追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跟很多其它知识关联非常密切,例如前面谈到的知识含金量、知识体系含金量,更像是一个知识群。

在倒追知识体系中,同样的,它属于「学习和思考(通用智慧)」的范畴。

再论知识含金量的层次

我们都知道,看到一个知识,和掌握这个知识,是两回事。

知识含金量的提升,就像打游戏一样,是一个需要持续打怪升级的过程。

举个例子,前面我们谈到「价值-价格矩阵」这个知识点。

这是倒追知识体系中,业务知识领域的全局洞察力(二级知识点),是营销中基本的思考工具。

为了方便参考,我把知识含金量的5个等级,重新引用一下:

·    一级知识(帅):跨领域(学科)的、通用的洞察力和组织力
·    二级知识(将):特定领域(学科)中,全局的洞察力与组织力
·    三级知识(官):特定领域(学科)中,局部的洞察力与组织力
·    四级知识(兵):普通的知识
·    五级知识(散兵):零散的、孤立的知识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二级知识点,我在分析各种商业案例,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我都会本能的去应用这个知识点。并且我在做营销决策时,首先就要思考,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在高价值区域的哪个定位,然后基于这个决策投入资源。

从倒追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来说,对于领导者和营销者,以及整个组织,这也应该是二级知识点程度。

然而现状是,哪怕作为读者的你,已经读过我前面的内容,了解了这个概念。大多数情况下,这对你很可能是一个五级、四级、最多三级知识点。

所谓五级知识点,就是虽然你看过了,但是其实没有建立起跟其它商业案例的联系,无论是你们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这东西在你的头脑中就是孤零零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这个知识不会存在于你的头脑很久的,就像一个车站,没有任何交通线跟它连接,那么自然就荒废了。甚至可能一开始就没有进入你的头脑。

所谓四级知识,就是你了解了这个概念,也知道了本书中的苹果、保时捷、小米的案例,知道他们在价格-价值矩阵中的定位,甚至你用它分析了你们公司目前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感定位。

好啦,这个知识在你的体系里面存在了,然而它很普通,并没有给你什么指引。

而如果你不仅仅了解了这个知识点,而且用它分析,发现难怪你们的销售人员,在谈价格的时候老是被各种打压。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你们在客户心目中是处于「低价值-中价格」的认知。因此开始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提升价值感。

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帮助你建立了对于销售工作的洞察力,指导你们改进销售策略,这就成了三级知识。

而如果你们组织,在业务工作中,已经本能的养成了用「价值-价格矩阵」进行思考和决策的习惯,来指导自己在战略、战术层面的各种运作,例如你们决定自己应该定位在高价值区域,并且基于此定位:

  • 设计产品
  • 设计跟客户的关系战略
  • 设计销售流程
  • 跟进上述工作的效果,用价值-价格矩阵进行评估,然后调整

那么,这个知识点,就成了你们的二级知识,形成了指导你们业务工作的全局洞察力。

知识含金量的打怪升级

通常而言,当大多数人、大多数组织接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它的等级不会太高,例如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五级和四级位置。

知识每往上升一级,意味着需要「打怪」。就是需要跟其它的案例、知识点等建立联系。

例如当你不仅仅是理解了本书中苹果、保时捷、小米的案例,和「价值-价格矩阵」之间的关系,还能用它分析你们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关系、销售,以及其他案例。那么,你就是在让「价值-价格矩阵」这个知识点,持续的打怪练级。这样下去就升级了这个知识点的含金量。

而从相互的角度,当你用这个知识点,去分析诸如你们公司的案例时,其实你们公司的案例(提醒:案例也是一种知识)也在打怪升级,这些案例变得更有价值了。

例如以前你看到公司的销售,只能凭感觉觉得不对。现在可以用价值-价格区位,去分析问题在哪里。也就提升了你的知识中,你们公司销售案例的含金量。

同样的,知识点的升级,也需要用其它知识点来磨练。

例如在苹果、保时捷、小米的案例中,我们谈「价值-价格矩阵」,同时也谈到了「销售-关系-产品和服务」金字塔。

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当你更深入的掌握了「销售-关系-产品和服务」金字塔,理解这两者的关系,也就提升了「价值-价格矩阵」的含金量。

这里我们其实也涉及到了另外一个知识含金量的特点,就是知识处在知识网络中,它的含金量,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而且取决于它相关的知识节点,以及它们之间链接的强大程度。

就像一个城市,如果它周围的城市有了更好的发展,周围城市跟它之间的交通有了升级,那么这个城市自动的往往就变得更有价值了。

这种知识体系的网络效应,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强者更强。

知识体系的马太效应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有句话: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句话后来引申出一个名次:马太效应。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状况。

知识体系,就有明显的马太效应。

我们前面说,一个人、一个组织最高能在什么知识层次上,持续发展,决定了他的学习能力档次:

  • 一级知识层次:高阶学神
  • 二级知识层次:低阶学神
  • 三级知识层次:学霸
  • 四级知识层次:普通学生
  • 五级知识层次:学渣

学习力层次越高,他们的知识体系越强大,这意味着:

  • 知识数量多
  • 高含金量知识密集
  • 知识之间相互关联通畅,知识网络四通八达

例如学神层次的人,对于新的知识,因为他们知识网络中,通常已经存在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可能新知识一进来,他们头脑中就用这些知识去快速的给新知识练级,从而让新知识能够很快升级。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本身知识体系强大,在相关领域做过很多思考,那么可能新的知识进来,立即就提升到了一二级的层次。

这就像本书中我分享的营销、管理理念和案例,如果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学习思考,有很多经验和理论基础。那么可能我分享的某些点,直接帮他们打通现有知识体系的缺陷,把知识穿起来。那就直接造成他们整个知识领域的大升级。对公司而言,说不定就是业务或者管理的大突破。

这就像一家公司,本身如果很牛逼,只是在关键位置、关键事情上缺那么一口气。那可能招聘到一个合适的人、得到一个好的建议,立马打通升级了。

这个新的人、新的建议,对这个公司的价值就非常高。但它们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价值,也是因为,站在这个公司体系的肩上。如果公司本身体系很差,没生产力,那么他们进去,也就价值很低甚至没价值。

所以对学神而言,往往听课不一定吃力,但是他们吸收很快,因为他们那个知识体系强大,新知识一融入,马上就有了战斗力。

反过来,学渣本身知识都不成体系,哪怕天天看上去在学,这些都是孤零零的,很快就忘了,或者当时就根本没理解。因为要理解,也需要知识体系做基础。

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为什么咨询没有效果

谈到这里,顺便想起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咨询的效果不佳。

通常而言啊,咨询服务要有效果,需要针对体系本身已经基本到位的企业和个人。

因为这时候的咨询如果到位,就直接打通对方的关键欠缺,他们的体系就可以发动,自己解决问题了。

但如果对方本身体系就很差,生产力低下,你再给建议,往往也没有用。因为他们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建议对方,对方就能搞定的,他们的体系导致了缺乏理解和执行的可能性。

我以前离开微软,决定进入教育培训行业,从职业培训师起步,第一个客户是保时捷。

当时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大发展,新的经销商开张,有各种需要完善的地方。于是后来我拜访经销商,发现除了培训,还要帮助经销商提高服务水平,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于是干起了服务流程咨询。

我每周要写工作报告,给保时捷总部,抄送我老板。

后来回上海,我老板给我一张新名片,上面写着「高级顾问与培训师」。

我说:「你把顾问头衔加上了?」
老板说:「你不是已经干了这事了吗」
我说:「哦」

这事情,我觉得一个背后的意思在于,很多时候没必要等待别人任命,觉得事情正确,可以自己先动手,然后获得支持就行了。

当然,这个前提,我做的事情,对保时捷很重要,要成就客户。

当时我参加的项目,是保时捷年度全球的头号项目。后来我陪同项目的全球负责人,拜访中国的经销商。

负责人回德国的时候,专门发邮件给中国区,表扬我和我们公司的工作,说我做的非常好,对于保时捷在中国经销商网络的成功很重要。

这事从客户来看,觉得我很专业。而从我的角度,我的工作之所以有效,跟保时捷这个体系有很大关系,例如:

1)当时加入保时捷经销商,等于赚钱的保障,用经销商的话说「拿到了一个自动提款机」。保时捷对经销商控制能力强,所以我代表保时捷去经销商那里,很多时候对方有压力和动力改变。

2)保时捷这个品牌效应强,跟经销商员工说「在保时捷工作,意味着比其它品牌更高的服务品质」,这个普遍的容易得到对方心理的认同。

3)那时候保时捷总部往往有技术方面的员工,在经销商那里。这样我们可以临时组建成团队,共同来做好服务工作的改进,毕竟我是IT背景,不懂汽车技术。而对技术员工而言,它们一方面缺乏中文语言能力,一方面缺乏体系化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所以我把框架搭起来,后面就越来越轻松。我基本上就做咨询顾问该做的事情就行了。

而大多数公司,发现他们的咨询需求,根本就不是简单的咨询可以搞定的。

就在前不久,我跟一家公司的销售负责人接触,他们目前业绩压力很大。他认为,关键问题是一线销售心态不对技能不行,所以要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销售心态和技能。

这种一听就有问题。

简单的说,如果一个领导者,上来就说「我认为我们员工某某方面有问题要改进」,通常这种领导者,自己的问题就很大。

因为这样上来就归结到具体员工问题的人,往往有两个毛病:

1)他们过度自我,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员工有问题,那么作为领导者的你,有没有问题呢,有没有调查过下属的看法呢,领导是要负全局责任的。
2)他们缺乏全局的体系意识,没有谈整体体系之前,已经进入了局部的解决措施。

我当时想问他:「那你的员工,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如果真的按照他的说法,去给员工培训销售心态和技能,恐怕很大程度上,这事一开始就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这个体系当中,首先存在的问题,就已经有领导者的过度自我、团队沟通不畅两个大问题了,我们还不要谈业务。

这两个问题,已经足以让团队缺乏执行能力。那么很多时候咨询,缺乏效果。

前面是员工体系的角度。

如果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这位负责人,先不谈业务,至少有几个重要的知识欠缺:

  • 理解什么是体系,体系的重要性
  • 什么是过度自我,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度自我
  • 什么是高质量的团队沟通,如何判断团队的沟通质量

而且这些知识点,至少要到二级、三级的层次上,发挥洞察力,而不是仅仅知道。

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点,他是整体知识体系有欠缺。要帮助他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先把倒追知识体系补上去 。否则恐怕他看上去很忙,然而还是在已有的层次,连真正的问题都未必看到。

所以我觉得能帮他的,还是写完这本书,分享给他,看能不能帮助启蒙。

表妹的数学补习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有表妹在读高二,于是乘着假期,我帮她补习。

她那段时间还在补课,下午才回来。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问她每天补课都在干嘛。

她说主要是做试卷,我就说那你试卷中的错题做几道给我看看。

她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

我发现,她在做题的时候,有好几次会停顿比较长的时间,或者是改来改去。比如在分式化简的时候,就会犹豫、涂改。

做完了三道题,我叫停然后问她:「你觉得你错在哪里」。

她就指着正确答案对我说,本来是这个,我做错了。

我就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她说不出来了。

我就跟她说,「你在分式化简的时候,比较犹豫,中间还改了好几次。虽然有些时候勉强做对了,但说明这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

分式化简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内容。到高二了,她还是没有掌握。同样的,还有其他的欠账。

从战术层面来讲,她做了一道题目,还是没搞清楚,到底这道题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例如我看她做题,在诸如分式化简这样的基本点上,哪怕是停顿犹豫涂改,也会认为很可能是问题(不牢固)。而她虽然做了很多题,却缺乏复盘反思。

从战略层面来讲,如果她基本的初中知识点掌握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在补习的阶段,还全面刷题。而是应该重点训练,把这些最基本的点掌握好,再往前走。否则一方面成绩难以提升,另外也是耗费自己的时间在这些基本点上。

更要命的是,我们学习的知识,通常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体系,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前面的点没学好,后面那些知识点就难以掌握。这样一来,往往常见的局面就是今天欠账明天欠账,一开始还能勉强跟着走,到了某个程度实在跟不上了,就大崩盘。

从前面我们的「练军」和「打仗」角度,表妹的知识体系含金量,存在很大问题。

1)像分式化简这样的四级知识点,她没有掌握好

2)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分式化简这样的知识点上,有严重的问题。而我能看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在注意观察她的解题过程,这背后其实有两个一级知识点:「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日常复盘」。我会很自然的去复盘学习活动,调研、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而她没有这样的一级知识储备。

3)她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全局掌握,例如没有数学知识的全局地图(知识点、关联性尤其是相互依赖性),以及自己的掌握度状况(二级知识)

4)对我来说,做事会注意「把握全局框架」(一级知识),但她没有这个

5)她缺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样的策略思维(一级知识)

6)她没有对「战略」这个概念(一级知识)的认知,因此甚至完全不会有意识的、系统化的思考学习的战略,也不可能想着提升自己的战略思考能力

这导致她的学习生产力低下。虽然每天都在补习刷题,其实还是效果不佳。

工具之痛

表妹这些问题,要系统化的改变,就需要补整体的知识体系。

然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那时候春节也快结束了,我就跟表妹解释了知识体系的概念,然后让她接下来做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把数学的知识点,从初中开始就梳理出来,梳理成一个大的体系。什么是更基础的知识点,如何一步步产生后期的知识点的。

有了这个全局的体系图,她做题就要看,自己目前错误都在什么地方,先从基础的补起。

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缺乏一个工具。

最好是有一个学习工具,可以直接在工具里创造知识点、创建案例(题目)、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创建好了,自动的就可以基于这些产生知识体系图谱。我们可以浏览知识,看它相关有什么知识。

还有,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打标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标签。例如熟练掌握显示为绿色,有待提升显示为黄色,问题严重显示为红色,这样从知识体系图上,直观的就能看到当前自己的掌握度。

同时,这个工具应该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我可以先创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建立关联,给我表妹起个头,让她看到应该怎么做,基于我的工作继续下去。然我哪怕是在网上,也就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后续工作,可以评论、可以加一些内容等等。

如果有了这个工具,最好学生从一开始上学,每上一课,就梳理自己的知识,加入到体系中,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课程,知识就很清楚,可以掌控全局。而且因为是从一开始就自己建构的,学习效果就牢固。

而且可以看到自己的知识成长过程,有成就感。

然而,并没有。

结果现状是,别的不说,学生学习连个自己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全局感。就像打游戏,地图都没开就造兵打仗。

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这样的工具,然而貌似并没有。

于是我考虑,要不要自己做一个。

难度貌似挺大,连参考的都基本上找不到,需要自己设计。

这个考虑就考虑了几年。

工具之痛的重来

后来我做恋爱课程。

这门课程,用两性关系的场景,其实是教的学生情商(关系、心理、沟通)方面的知识体系。

上课除了理论,有很多案例讨论。

在案例讨论中,我经常发现的现象是,同一个案例,我看一遍就能联系到10来个知识点,从好几个视角去分析。然而学员,他们能联系到的知识点很少。

其实那些知识点,我都有讲过。他们就是不能把「知识点」和「案例」联系起来。

然后他们听了我的分析,就觉得老师讲的很好。问题是,怎么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呢?

那时候我又想到工具问题。

首先,就跟学习数学一样,最好是每上一堂课,学生就自己去建构知识,把这堂课的新学习的知识创建到系统中,建立跟已有知识的关联。有这个过程,他们就一步一步的确保,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有,在案例学习时,可以让学员把案例和知识点进行链接,甚至能看到自己、其它同学、老师,对这个案例有什么不同的知识链接,那么,这就是一种群体学习的方式了。

如果有这样的工具,最终不仅仅是大幅度提升个人学习的效能,更重要的是,革命性的会提升团队学习的效果。例如,团队能够看到一个全面的知识图谱,能持续的协同建设知识体系,这是今天大多数团队完全没有的能力。

最终我决定自己动手,来创造这个工具,于是「知识森林」学习系统诞生了。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

要打造一支强大的「知识军队」,我们首先会面临一个问题,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只能掌控自己看得见的事物,我们看不见的事物掌控了我们。

人类社会的很多进步,源于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变得可掌控。

例如「电」,其实打雷、灯泡,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然而,示波器这样的设备,却是让我们可以「看见」电流,从而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操控电。

管理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因为最重要的事情「看不见摸不着」,于是人们就转而去盯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比如销售,理解客户、服务好客户可能难以捉摸,但是打了几个电话、拜访了几次客户、出了多少绩效容易看到,于是管理者就盯着这个。

再比如小学生家长,天天就问小孩「今天你在课堂上举了几次手啊」,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

再比如中学,学校和老师老是盯着考了多少分、做了多少题,然而对于「学习的内功」,却用心甚少。

让真正重要的事情「看得见摸得着」,才能从体系上有效的确保「做正确的事情」。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开发了「知识森林」学习系统。它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创建、看到、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套学习系统中,学生可以创建知识点、创建案例、在他们之间建立关系,看到全局的知识地图,或者选择性的查询特定的局部知识地图。还可以给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标注,显示为不同的颜色(例如对充分掌握的知识点显示为绿色、对急需提升的显示为红色),从而直观的看到自己的「知识军队」。

更强大的是,这套软件,支持协同的学习。例如公司内部,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彼此讨论分享交流,从而有效的支持组织知识体系建设。

工具与生产力

马克思说,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

以前我在微软公司工作,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公司启动各种项目,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需要什么样的工具支持」。

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那么项目也就很难开展。

那时候我在微软的感觉,是微软内部的工具意识和工具水平很高。而大多数公司,往往是用盲目的人力去堆。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Excel。

以前有银行的朋友,跟我说她有很急的工作,然后从两个源头拿到了两个数据表,然后一对对不上,眼睛都看花了,让我帮她找找原因。

我用大概20分钟搞清楚了她的业务背景,用10分钟做了一些Excel的公式、数据对比分析,然后红色标出了一些有问题的数据。

她跟我说你怎么这么快,我都干了两天了。

我说你都是在复制粘贴人肉对比吧,这种要会Excel,几个公式就搞定了。

她说每天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学习Excel。

嗯,她每天有时间复制粘贴。

还有次,有家500强公司的HRD,在写毕业论文,然后说因为格式问题很头疼,问我能不能帮她。

我看了一下,她头疼的是什么呢?

她的内容有个目录,目录上有各部分的页号索引。

因为她论文交上去有修改意见,修改之后有些页码就变了,于是她又重新去看每部分在哪一页,然后人肉修改。

这样反反复复。

我就说,Word是有自动的生成索引的功能的。用这个功能,将来更新了内容,只要更新索引,页码自己就变了,没必要手动调。

她说我不知道啊,你帮我做一下吧。

其实,真正有工具和效率意识,本能的就应该去思考,这个工具是不是可以自动生成索引啊?有这个意思,搜索一下,就一大堆答案出来了。

她用着科技时代的工具,还是原始社会的思维,靠人力强行劳动。

而我以前在微软,启动项目大家首先要讨论需要什么工具,寻找合适的,甚至没有首先弄一个出来。看上去前期花时间,但是一旦就绪,后续效率就很高。

这就像古代打仗,攻城不是急于人肉上士兵,而是先推出攻城车,展开,几下子搞定。这就是工具思维。

知识型组织,很多企业都知道是方向,然而升级不了,工具水平低,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知识森林学习系统,则是填补这方面空白的一个关键工具,让知识体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变成团队共同的事情;让知识体系成为组织共享的资产。